在人们日益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拥有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馆的苏州,近年来,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孕育出了一批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新型空间。
此前,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相城区阳澄湖游客集散中心三家单位通过了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验收,为苏州的城市形象又添上了新的亮点。
在推进试点建设过程中,苏州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以打造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新空间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嵌入式服务,打破资源壁垒,引导多元建设主体,不断延展新内容、探索新方式、挖掘新内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益,探索出了独具苏州城市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新路径,为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建设工作带去了新的思考。
整体空间小而精,规模适当。三家试点单位因地制宜,围绕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服务嵌入,对原有服务空间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开辟200平米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作为文化和旅游服务融合空间。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在区文化馆,建设“非凡园区文旅客厅”,以工业园区“圆融文化”为主题,进行空间升级。相城区阳澄湖游客集散中心围绕滨湖休闲主题,立足江南文化乡野生态表达,建设“阳澄文化驿站”。永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4A级永联小镇景区与社区共建,在永联议事厅建设“永联小镇客厅”,为社区居民、景区游客提供一站式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提升了原有空间的综合效益。
功能布局协调,空间雅致。公共文化空间是文化荟萃、艺术表达、生活体验等集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布局协调、合理的功能设置,是空间有效发挥服务功能的关键。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试点的“非凡园区文旅客厅”通过设置“遇·见传承传统文化展示区、数·见文旅智慧交互体验区、听·见园区有声图书区和看·见温度便民服务区”四大版块,为市民、游客提供传统文化展示、智慧文旅交互、特色有声图书、便民文旅咨询等多种服务。相城区阳澄湖游客集散中心试点的“阳澄驿站”通过设置图书阅读区、非遗文化展示区、智能文旅交互区、茶吧休憩区,推进“非遗进景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永联小镇客厅”设置便民服务区、数字导览展示区、文化休闲区,实施文旅展示、图书阅读、旅游导览、查询服务、讲解服务和配套服务“六个一”升级工程,为市民游客提供村史展览、专题研学、休闲阅读、艺术展陈、非遗体验、文创推介等文化旅游服务,构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特色鲜明、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服务新空间。
空间氛围舒适,品质审美。营造有方的公共文化空间,除了提供多元的内容服务,还应兼具品味独特的设计审美。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正是全民美育的有效载体,苏州试点在建设过程中,聚焦江南美学文化现代化表达,将美学融入设计、融入空间,通过构建文化舒适物,构建契合大众习惯的体验动线,提升空间整体氛围感,和文化舒适度。
建设主体多元,机制创新。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成为可供行业借鉴的典型模板,公共文化新型空间的探索,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持续完善,以及对于市场的辩证研判。在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的路径中,苏州试点串联开放多元的供给主体,改变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建设方式,搭建了整合和汇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新型平台。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试点,整合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三馆”资源,聚力推出“行走文化季·邂逅园区韵”全新公共文化品牌,推动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美育品质升级。
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试点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企业化运作模式,作为建设主体,相城区文商旅集团,从市场角度,合理布局集散中心各功能业态,引进盈利商业项目,通过“公共服务引流+商业项目消费”方式,为集散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利润保障,同时,通过商业项目盈利反哺公共服务,继续改善、优化现有公共服务设施。
永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大力探索“景区+社区”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通过永联小镇景区与永联社区合作共建,解决了景区公共文化投入不足,社区缺乏专业服务人才的短板,推动公共服务景村一体化发展,破解景区、社区服务资源“两张皮”分割,将公共文化融入社区生活,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充分体现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蓬勃热情。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通过构建空间形态美、人文内涵强、运营机制新的文旅空间,苏州正让人民群众所能享受的文化空间服务,向着“越来越好”发展。同时,各试点的特色做法和领先经验,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复制和转化,辐射推广至长三角乃至全国,让“苏州最江南”这张文旅名片得到持续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