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
写不尽的越秀山
(张惠娴)
一天,朋友把一篇助力越秀山非遗 《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动的连接发给我,建议我写一篇关于越秀山的文章。我便发觉,无论我如何极力从脑海中拼命地打捞一切与越秀山相关联的零碎片段,我想,以我贫瘠的想象力和枯竭的知识,都描述不出这座能够繁盛2000多年的山峰。
我是江门鹤山人,越秀山对于我而言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是我停留在儿时的记忆,我真正亲密地去接触它的时间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千百年后的看客,我无法想象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帝皇、名人与豪客如何对一座山钟情到用它去为一座城命名;我更加无法想象,广州起义爆发时,当镇海楼成为军事行动战斗中心,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工人从这里走上中国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的一种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豪情壮志。
越秀山是羊城的标志,也是广州这座千古历史名城身份的像征。我已经三十年没有去越秀山了,为了还我重访越秀山的心愿,我恳请友人陪同我专程从鹤山开车到广州越秀山公园一趟。为此,友人调侃我是“大乡里出城”,十足现代版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说现代人没有几个会像我这么傻的,居然专程跑几十公里到广州看一个公园。但我知道,越秀山不会介意我的无知,它仍会像我儿时一样,张开双臂,敞开心扉,热情地来迎接我这个远道而来的伙伴。
我们从越秀山的西侧门进去,沿着小斜坡上向走,经过一个小广场,便见到了一块刻着“五羊雕像”几个红色字的土黄色大石。我忍耐不住心中的兴奋,这个雕像在我脑海中存放了三十年,今天终于可以与它重逢了。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石阶两旁繁花似锦,碧草如茵,擎天的绿树如同一把把撑开的大伞,错落有致地遮挡着炽热的阳光,斑驳的光影疏疏落落地洒在台阶上。
攀上几段简短的石阶,五羊雕像便豁然在眼前。五只由橘黄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山羊高高地矗立在怒放着山杜鹃的圆形花圃上,他们的色调是那么的柔和,表情是那样的慈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丝笑意都充分展现了设计者和艺术大师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匠心与智慧。
站在雕像下,仰望着五只叼着谷穗的祥和山羊,我仿佛看到五位仙人腾云而至,为挽救苍生化身为羊,两千多年来默默地守护着广州这片深情的土地,让这里繁花似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富裕幸福。
越秀山虽然是一座处于闹市之中的江南小山,没有怪石奇峰,也没有深谷幽壑,但却钟毓灵秀,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广州人的灵魂之山,曾几经易名,“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都是它的别名。享尽繁华,而且能够长盛不衰两千多年,我想,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游走在这座只有七十多米的山峰上,发觉越秀山与三十年前相比可以用“天渊之别”这个词来形容。越秀山今天的美,都是倾注了无数政府部门和公园工作人员心血的结果,文物才能得到如此完善的保护,现代文化元素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才会更加和谐,管理才更加完善。公园内处处都是古迹、古亭、古碑、古风、古韵;又处处都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的亭、台、楼、阁、廊、榭都极富岭南特色,更加是一个奇花异卉、古树参天的缤纷世界。整洁、宁静、舒适的环境让人总想停留下来静静地休憩。 这里不但有传颂千年的仙庭、瑞穗迎羊的五仙人传说,还有西汉时南越王赵佗的“朝汉台”遗址,更加有明朝留下来的珍贵建筑镇海楼、古城墙、明绍武君臣冢,以及清朝和民国时期留下的古之楚亭、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佛山牌坊、粤秀奇峰、海员亭、球形水塔等文物。每走近一处,都一有段尘封的历史在向我缓缓打开,让我感慨、敬仰或惆怅。
越秀山作为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公园,它除了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还有许多现代元素的文化、体育、游乐项目。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州美术馆和越秀山体育场,这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与体育人才,见证了广州文化艺术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公园里的成语寓言园、竹林景区、韩国海东京畿园、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游乐场、儿童乐园等都是青少年儿童和老人们最喜欢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玩耍、游船、聊天、下棋、读书、写生、散步、运动,尽情地享受着假日悠闲的快乐时光。我与友人在公园内游荡了一整天,都无法把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更加无法把公园里的每一个场景细细读透。
购票进入镇海楼广州博物馆,逐层参观,重温这座千古名城的沧海桑田,感受一代代开拓者走过的峥嵘岁月。登上25米高的第5层,抬头仰视“望海楼”三个雄伟苍劲的大字;读着两旁悬挂的一副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抚摸着由红墙绿瓦、彩釉鳌鱼花脊砌成的3.86米厚的墙体,我仿佛自己在触摸着一段岁月的身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被这座山峰所折服;多少商贾政要为这座楼宇所感叹;多少九流宾客在此一览平川便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献身于这座城市的新主人。
越秀山,此时此刻,已经像一部华丽厚重的史诗不断地添页加码,和这座英雄美丽的城市一起装订成册,在我的心中永久存放。然而,我深深明白,我的文字只是越秀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不过一个“处江湖之远”的看客,我的笔触永远也无法写尽越秀山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与繁盛。
作者:张惠娴
作者简介:鹤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门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来源: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发布:何金德导演工作室(媒体矩阵)
推荐专家:孙启军
责编: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