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公元十三世纪时,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并依据自己在中国十七年见闻,写下的一部长篇游记。可是,您知道吗,这本游记不仅记录了元代的中国,甚至还为破解国外沉船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本游记是怎样破解国外沉船秘密的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5年7月的一天,韩国的一位叫崔享根的渔民,在新安海域打渔时,意外地捞出六件完整的青瓷器。这六件青瓷器是一个明显信号,它告诉人们,在海面之下,有一艘曾经装有青瓷器的古代沉船。于是,从1976年9月开始,一直到1982年,考古人员针对沉船展开了一系列考古行动:利用三角测量法对沉船进行定位,接着下水打捞沉船里的文物,最终,打捞出两万多件元代陶瓷,两千多件金属器物和漆器,10万多枚元代铜钱等文物。
要知道,从公元几世纪开始,黄海就是最频繁的国际贸易场所,所以沉船的年代不好确定,沉船的国籍更不好确定。
有读者可能会问,不是在船上找到很多元代的铜钱吗?专家们还真考虑过这一点,但是,问题是在元代,元代的铜钱绝对是硬通货。周边的国家,都把元朝的铜钱当成今天的美元一样使用,所以,铜钱根本没法证明沉船所属的国籍。
有些韩日专家发现,沉船的外板,采用的是一种鱼鳞式的相互搭接方式。他们认为这种鱼鳞式的构造方式,不要说在古代,就是至今,在东方也没有使用过。
就在关于沉船的身世一片茫然的时候,我国的船史专家却找到了解开谜题的新钥匙。这把钥匙,竟然是那本《马可·波罗游记》。我们都知道,《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的是马可波罗东游沿途的见闻;第三卷记载的是日印洋沿岸等外国,第四卷记载的是亚洲北部国家。
重要的是第二卷,由于马可波罗在当时在中国很受欢迎,甚至受到了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喜爱。因此,马可波罗在中国能够接触到任何他想接触的东西。于是,在他的游记的第二卷里,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元朝上到皇宫,下到普通百姓家的一切,甚至,记载了很多当时元代的科学技术。
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元朝时的造船技术的记载。其中就有一条记载:“船用好铁钉结合,有二重板叠加于上”。专家们对这句记载进行解读指出,这里所记载的造船技术,就是船的多层外板技术。而它和人们在新安沉船上发现的,鱼鳞式外板搭接相比,除了名字不同之外,在本质上,在船的部分和用途上,再没有一丝区别。所以事实上,鱼鳞式外板搭接技术不仅早已经在东方出现,更明确地说,是早已经在元代的中国,就被工匠掌握和使用了。这样一来,新安沉船的国籍和年代就都明确了:沉船建于元代,是绝对的元朝的古船。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元朝古代造船技术的描述,比如,水密舱技术、可起倒桅杆等。而有些技术,在当时都是绝对领先于世界的。而水密舱技术,欧洲造船界直到18世纪后期才开始使用。我们领先欧洲多少年,读者可以自己去数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