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一段上的平福巷,开口很小,仅供一辆汽车单边通行,毫不起眼。
但每一个清晨上午,拎着菜蔬的人,一拨又一拨,从容地在红绿灯的交替中等待、过往,喷涌而出、倾泻开来的烟火气,这令人相信,这绝不是一条简单的小巷。
尤其在一个夏日午间闯入,日头最高的下午两点,小巷中红砖房吸收、反射出太阳光,如同加上厚重的滤镜。刺眼,令人恍惚,不那么真实的真实。
最近前往,天气阴冷,光影少点味道,但讨价还价人头攒动中,依旧有听得见的生活,和被平福巷包围起来的川旅厂宿舍、机修厂宿舍的喧嚣。
和北门的马鞍路菜市场、新二村菜市场、张家巷菜市场比起来,平福巷的菜市场, 籍 籍无名。
巷子夹在解放路一段和泰宏路之间。
这不全是一条直线的小巷,在靠近泰宏路一侧,平福巷又90度拐弯,发展出一条和泰宏路近乎平行的另一段,构成一条丁字巷。
巷口如同百年场镇的镇口一般,房屋低矮,如果不是有标识牌,不会有人猜到,眼前这栋重檐歇山式屋顶的二层小楼,可追溯至清代,是南华宫的山门及其左右配房。
临巷低矮的房屋,加盖蓝顶,现成为干杂、烧卤等的摊位。
日用杂货和家电维修在一侧,卤肉店和生肉店相安无事,卖蔬菜的店,也在铺面内搭配应季的爱媛。
门头尖尖的小房子一座,只提供少量花样面条的李二姐面店,据说已在此卖了二三十年。
店主的儿子取了媳妇儿,婆婆又才把店交给媳妇儿打理。开到第二代,照顾的依旧是老街坊老邻里的口味。不必看菜单,直接喊碗面,落座,在安心和踏实等待。
整条巷子的店和摊,以及两个大棚加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平福巷菜市场。
深入巷子,平福巷大棚菜市场,一溜儿的肉食店,灯光下,肉的红润诱人,但仍然比不上四层红砖楼的味道。
破窗设摊,当初的居住空间,也成了贩卖的摊位。一侧剥毛豆,一侧卖挂面,中间隔条缝,通往身后的卧室厨房。
银匠背靠红砖房,占据一处狭窄的地方。
他脸上布满皱纹,言语不多,玻璃盖下做好的饰品,也略显得暗淡。现场捶打饰品,高温后碳化的木块,是如今菜市场中,难得一见的稀奇。
循序渐进的视野通透,继续往前,是更大的棚,平福巷的核心的到达。
菜贩在错落的隔板之间,码放出形似梯田的、五六层高的蔬菜,每一种蔬菜,又像是一块色块,引起极度舒适。
另一边,同样风格的摊位上,火锅食材摊的摊主将200余种的食材整齐摆放,有黄喉毛肚鹅肠鸭肠等荤菜,也有蒜瓣之类的配料。
在一家肉类店面前,小小一个摊位,除了鸡鸭鹅,还有兔羊。顾客都忍不住要夸奖,这么多品种,你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
菜市场大棚之下,水果摊吊下的12、3个打光大灯,是来自民间、自成一体的装置艺术。当你对准某个摊位拍照的时候,无论老板还是顾客,都懂,是来帮你做宣传的。
于是,一种属于菜市场的社交和互动方式发生。
老板默不作声地重新码放了萝卜青菜,使得他们看起来更具有卖相。
抄着广东口音的男顾客,当着老板和你的面,大声地夸奖,“整个菜市场,就他们家的春卷做得最好”。
不懂毛豆腐?
顾客比卖家还热情,十几种调料现场拌,“不过这种买回去要多放几天,等不及,就买他做好的。”
平福巷热情周道的顶峰,在胖哥的海椒面香料摊位前到来。没有招牌,收款二维码旁悬挂红底寸照,只要看过一眼,便能记住这是卖海椒面的胖哥。
站定多看两眼,胖哥的滔滔不绝和自来熟,让人不得不承认,他是社会大学这所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接受过韩国电视台的拍摄采访,挂自己的寸照,是向老干妈陶华碧学的。
辣椒面分微辣、中辣、特辣三种口味。四五种辣椒,提前过油更酥脆,如何搭配,粗细研磨到什么程度,全听顾客吩咐。
写一张一切行动听指挥,再写很多张如何炼红油的小卡片插在香料之间。
称完,缘分好,还免费再往海椒面中加芝麻加辣椒籽提味增色,超值服务哄得顾客开开心心。
摆摊20多年,10多年前开始有平福巷有固定卖香料的摊位。
一方面,胖哥只想做周围三公里人的生意;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拥有太古里、春熙路,甚至北京广州的微信客户而高兴。
10多岁出来闯荡社会,只有做笨事。根本还没问,胖哥便开口。买海椒面的嬢笑他,那个喊你不好生读书。
胖哥也笑,“上数学课听不进去,挝瞌睡,老师的黑板刷扔过来,扔得比导弹还精准。”
怄气,不读了。
平福巷一大院门口,卖饺子抄手的叔,正准备收摊。顾客要买,他问,你咋这个时候才来。
端出冰箱里的肉馅,指尖飞舞中,麻溜包好老主顾一家要的数量。
收钱的同时,还剩最后的三张皮子,叔又一声令下,把口袋拿过来,“剩下的我都包给你”。
抄手摊,是平福巷中,难得的只做半天生意的店铺。
午饭时刻,每家摊主端起了盒饭,或打开电磁炉现场烹饪。顺着香味,隔壁摊贩也抵挡不了诱惑。一锅麻辣鲜香多肉的大菜,是菜市场生意人对自己午饭的不亏待。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平福巷便自然朝着菜市场的方向生长。整改过多次,大棚和临街的棚,都是后几年增加的。
旧宿舍之间,车流量不多,不临主干道,这是老菜市场存在的优势条件。
城市人口在平福巷的聚集,也可以解释菜市场为何在此扎根。包括成都饴糖厂宿舍,以及从人民商场一带拆迁而来的居民。
巷子中,最打眼的四层楼高红砖房,修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隶属于机修厂,至今仍有老年家属居住其中。楼栋没有厕所,每层楼梯口只在改造后简单地拥有淋浴的地方。
阳台上杂乱地堆放着东西,人人都等待着拆改。居住条件如今看来不尽人意。以前,这是成都市令人眼红的楼房,一砖一瓦,在手挑肩扛中修建起来。
尽管红砖房是周围最先修建起来的楼房,机修厂的效益,在当年也是附近工厂中效益最好的,但提起平福巷,鼎鼎有名的,还是川旅厂宿舍。
川旅厂宿舍大致修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拥有一整片、数以10栋的宿舍。小区内部,入口复杂的金牛区交子幼儿园,曾经隶属于川旅厂。
据说,小区公厕旁边的房子,曾经是单位的公共食堂,后期改为可居住的房间。
土漆的红色木门,门帘卷起,栏杆锈迹斑斑,老厂宿舍的荣光褪去,催生出植物生长的狂妄。
光荣家庭的门牌,铁皮的报箱,以及阳台的杂乱,都是属于老小区才有的气质符号。
很多厂里的工人,都不住在川旅厂宿舍。尤其是年轻人,大多生活在别的小区。透过楼梯的花窗,再望向对面的窗户,发现也依旧有人在打着LOL。
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一代,大概是忘了川旅厂往日有多辉煌。
川旅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国营成都锦城汽车修理厂的成立。旅行车的建造,始于1976年,改装生产成都牌CD630型旅行车。
1984年,厂更名为成都客车制造厂,很快成为四川省旅行车生产的大户。四年之后的1988年,成都客车制造厂兼并第二客车制造厂,并更名为四川省旅行车制造厂。
连续三年,全国中巴车产销遥遥领先,各地街头飞驰着华西牌中巴车。1993年到1995年,川旅厂迎来一个高光时刻。
势如破竹,1998年,川旅厂和日本丰田共同投资近1亿美元,创办了合资企业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这是丰田汽车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汽车整车合资项目,现在依旧常见的考斯特中巴车,是合资后的经典产品。
成都出租车常用的品牌,一汽大众捷达、速腾等,也和川旅厂有密切关联。当然,这都是厂子在又一轮的重组、转让后的代表。
站在平福巷机修厂红砖房的走廊上,望向二环方向,一街之隔,2008年后修建起的富丽碧蔓汀,前身正是川旅厂的老厂区。
现在,有人时不时会投诉平福巷的菜市场。环境整治过,路干干净净,至少上午,也听不见高音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