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以宫府楼营命名
12.国子监站
乘坐13路、684路、夜6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东城区的国子监站点。
站名来历: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位于北京城东北隅的安定门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毗邻。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国子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封建社会设立的最高学府,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唐代始称国子监,是为皇帝培养贤达之才的地方。
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也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
忽必烈建成大都后,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在大都内建国子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
国子监东邻是元成宗大德六年营建的孔庙,这种“左庙右学”的设计形式,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规则。
明初洪武年,国子学改称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仍称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又称北监(明朝有两个国子监,南监在南京)。
北京的国子监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占地广阔,院内柏树参天,肃穆谧静。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以辟雍殿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排列。
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牌坊南面横额为乾隆御书“圜桥教泽”,北面御笔“学海节观”四字)、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国子监屡经修葺,规模不断完备。
特别是乾隆四十九年“辟雍泮水”建成后,这时的国子监黄色琉璃瓦顶、红墙、绿柏与池水相辉映,更显得富丽堂皇。
辟雍殿是皇帝讲学的地方。自清代康熙之后,每一位皇帝即位都照例要到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做“临雍”。
这里保存着十分珍贵的十三经刻石碑189座,加上“御制告成”碑共190座,历时12年完成,共63万余字。石经因刻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乾隆石经”。
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等,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北京孔庙(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南京夫子庙、吉林文庙、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孔子曾经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所以孔庙又称先师庙。大成殿的正中供奉着孔子神位,两侧分列其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孔庙内有198座进士碑林,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
庙中有棵树很有名。传说明代的巨贪、大奸雄严嵩有一天到孔庙祭孔,不慎被大成殿前面西侧一棵老柏树的枝条刮掉乌纱帽。
人们以此传为美谈,说这棵古柏要为民除奸,称其为“除奸柏”。
●国子监街(北京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
这是现存不多的北京古老街道之一,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是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国子监街在元代已然形成,明代称“国子监孔庙”,清代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
在这条街上立有四座牌楼,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
街内有许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的街巷风貌。
国子监街上还有祭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祭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韩文公祠建筑遗存
坐落于东城区国学胡同31号的韩文公祠,就在国子监的后墙外,是祭祀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祠堂。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韩愈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一生经历坎坷、屡次被贬官的韩愈,留下了众多受到历代人民喜爱的诗文, 有《韩昌黎集》传世。他的《师说》,至今都被列入课本,供中小学生背诵。
韩愈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因为韩愈曾经做过国子监祭酒,所以在北京的国子监后面修建了韩文公祠。
所谓“祭酒”,原意是指德高望重的祭祀或宴会主持人,后来引申为“特定人群的地位最尊者”,再到后来就成为官名了。
国子监祭酒即国子监的最高长官。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