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东有崖、崖下溪水冷凉,
谓冷水滩也 ...
明朝徐霞客,来过冷水滩!
湖南永州的冷水滩区因其地有滩、滩东有崖、岭崖下泉流成溪,独注湘江,又因溪水冷凉称谓冷溪。
清嘉庆时零陵县丞徐大纶曰:“冷溪者,俗所谓冷水滩也”。
这就是冷水滩的地名来历,春秋、战国属楚南。西汉属泉陵侯国。东汉初泉陵国改县,属泉陵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泉陵县更名零陵县。
1961年7月,设冷水滩市,属衡阳专区。1962年10月,冷水滩市并入零陵县。
1984年6月,撤零陵县,恢复冷水滩市(县级),1996年3月正式撤市设区,下辖10个街道、8个镇及杨村甸1个乡, 总人口63.33万人,总面积1234.5平方千米。
这就是冷水滩的总体概况,那么在明朝的时候冷水滩是怎么样的呢?
现在随着明朝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一起去一探终究吧。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碧绿似海的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繁花似锦,一只乌篷船划过锦缎般的江面,飘荡在湍流激响的湘江上游。江风习习,江流滔滔,奔荡一川厚重的春色。
船尾坐着一位年近半百的长者,他手搭凉棚眯缝双眼在细细观赏沿岸风光,此人虽然病容可掬,面目清癯,但仍然不减他气宇轩昂的诗人气质与深邃的学者风度。
“这是什么地方?”端坐船尾的长者打问身旁把舵的船夫。
“这里叫冷水滩。“船夫边答边用手指点湘江岸边的村落。此地的村落都聚集在湘江的西岸,房舍高踞在峭拔的石崖之上,临水一旁吊下颀长的脚杆,直插澄澈的江水之中,形成一排凌空耸峙的吊脚楼,鳞次栉比,煞是整齐好看。
江水里楼影斑驳弹旋,跟波光虚与委蛇,同激越的滩流交织成纹,迷离恍惚惚,朝着茫茫无际的田野里荡漾而去,发出清脆悦耳的回响。
“这地方为何叫冷水滩呢?”老者饶有兴致地问道。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钦差大臣,化装成和尚微服出访,在此考察民情。一天晚上,那和尚来到拱背塘(现市轻机厂办公处)经馆,要求借宿。
师说,借宿无妨,但要联对,对得上,留;对不上,去。和尚无奈,只好答应。
师沉吟片刻仰天吟出上联:树大根深,不宿无毛之鸟。
和尚受到嘲弄,心中似有几分不快,但又不好发作,只得忍耐着应对。
他抬眼舒目,环顾四野,瞥见眼前那险流湍急的湘江赫然横陈,满江激流冲开了他的思路,很快道出下联:滩高水浅,难藏有角之龙。
师听后,甚觉对仗工稳,无可挑别,且以眼前景物针锋相对,天衣无缝,心中极为佩服,只好打拱揖让,敬之以礼,满口赞赏不已:有オ,有才!请进,请进!”于是高台设宴,畅怀痛饮。此刻正值皓月当空,凉意袭人,彼此面对江天水阔,大发天冷、水浅、滩高之感。
冷水滩便是由此而来。”“有趣,有趣!真不愧是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来,这位兼具诗人气质学者风度的长者不是别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
今天一早,他从黄阳司开船,逆水行舟二十里,就到达了这冷水滩头。他泊舟东岸,搭乘渡船西渡,深入市井乡村考察地形民情。
经过一天的查询思考,冷水滩的地貌形迹,风情民俗,悉入心怀。他回到船中取笔作了记录:“十二日,平明泛舟,二十里过冷水滩。
聚落在江西岸,舟循东岸行,以渡舟过江之西岸,市鱼肉诸物。余是时体亦稍苏,起坐舟尾,望隔江聚落俱在石崖之上,盖濒江石骨嶙峋,直插水底。之址,以石不以土。人从崖隙拾级以登,真水中窟宅也。
涯上人言,二月间,为流贼杀掠之惨,闻之骨悚。久之,市物者渡江还,舟人泊而待饭,已上午矣。
忽南风大作,竟不能前,泊之下午,余病复作。薄暮风稍杀,舟乃行,五里而暮又乘五里泊于区(曲)河。”
—— (徐霞客游记 楚游日记)
徐霞客的这些描述,与今天冷水滩遗存下来的老街十分相似。如今沿河老街的吊脚楼基石倚崖,凌空高筑,仍然依稀可见:江岸石骨,直插水底,依然如故。
在没有修桥以前渡船仍是连接东西两岸的纽带,只不过改用机帆船,不再篙撑橹摇罢了。
河东区未开发建设以前,市区聚落西岸,层叠拥挤,勾肩搭背,连绵数里构成了冷水滩当年繁荣昌盛的格局。
在徐霞客的笔下,冷水滩的历史面貌被描绘得如此清丽淡雅,几乎极似画家浑染的一幅山水风情画,优雅而真切极了,不能不令人感叹。
这对于今天高楼大厦、宽街通衢、日新月异的潇湘新城一一冷水滩来说的确是一帧弥足珍贵的“历史存照”了。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直接购买
正文来源:永州时时通,永州风情
免责声明: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更多推荐
湖南省第2!永州这所学校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