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秋(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既没有七月那样酷热难熬,又没有九月那样一片凄凉,萧寂,也没有一月那样酷寒难耐。
引言
众所周知,很多人在节假日时期都会选择去旅游,可以放松一下我们自己,在印象中,大概只有炎黄子孙生活的地方才会有节日的气息,哪怕身在国外,过年期间的各项习俗都不会少,即使这个年过得非常简单,但是里面包含的情绪是很多外国人理解不了的,不过有这样一个地方却特殊的存在着。
欧洲一个小镇被称为“中国城”,已有上百年历史,官方语言为汉语,这个国家就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叫做迪特福特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城”,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迪特福特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与中国文化结缘,据了解,
在很久以前,当地人就与我国有着亲密的贸易关系,当时他们用欧洲特色手工艺品,或者是白银来换取中国瓷器、茶叶、丝绸等等,随着交往越来越频繁,迪特福特当地人就痴迷上了中国文化,因此在一个单纯的商人变成了狂热的中国文化爱好者。
这个小镇并不大,总共只有2000多人,但是这些人因弘扬中华文化而享有盛誉,他们不仅熟悉各种中国历史,而且视汉语为第二语言,偶遇时,他们将使用“ 你好!”或“再见”作为一种礼貌的问候方式,不仅如此,当地人非常喜欢庆祝中国的节日,每年二月是该市最繁忙的时间,这里的人们会假扮成中国皇帝,大臣和其他人物,表现出中国礼节,吃中国菜,说汉语。
由于其丰富的中国文化,迪特福特多年来一直是海外华人和中国游客的首选,每次“中国人狂欢节”举行时,可以说来访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必须感受到浓厚的中国文化,并欣赏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了解迪特福特镇的文化时,许多人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这个偏远小镇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持续了100多年?
据说,早在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并用当地的银器和手工艺品交换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随着贸易和通讯的不断深入,迪特福特逐渐对中国文化着迷,因此被称为“中国人”,根据历史记录,迪特福特于1928年首次举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此后,狂欢节的中国色彩变得越来越浓烈,迪特福特人简单地称其为“中国狂欢节”,迪特福特人民自豪地表示,举办“中国狂欢节”并称其故乡巴伐利亚中国对中国文化是不屑一顾和钦佩。
结语
这个小镇共有6000多居民,尽管他们大多数人不会说中文,但出于对中国的热爱,他们将中文定为官方语言,并将其故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他们不仅建立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博物馆和中国学校,而且甚至在镇子口还特地竖立了一座纪念碑,声称距北京天安门广场7698公里。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