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成都大街小巷的特色小店,沿袭了这座城市居民几代人的马路记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代表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味道和浓厚的商业氛围。
而在这些特色小店当中,不乏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也不乏那些坚守多年的人间烟火。
01 老陈竹编 .
在成都金科北路的路边上,有这样一家开了20多年的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竹编艺品。
店门口,满满的堆满了各种竹编制成的生活用品,小背篓、竹笔筒、竹包包、竹耳环......甚至还掺杂着一些红色绿色的传统扫把。如果你是匆匆的行人,你定不会注意到这家街头的原生态的竹编小店。
但若你定下心来走进摊位里淘一淘,你会发现就是这样一家土土的小店,也会让你满载而归。
摆放在店里大大小小的竹编单品,基本上都是“老陈”(老板)找老师傅们手工编制的,编制竹编的老师傅们有些甚至已经80多岁了。老陈时不时的感叹道,“现在会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可不多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知道这家有意思的竹编店,还有人专程开车过来大采购。在这个追求极简和随性的时代,竹编工艺得以有机会越来越多的展现世界面前。
如果你也喜欢匠心工艺,就去店里感受感受编织的艺术吧。
02 秦川号 .
在成都,饮食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不小心就可以吃上百年的味道。
这不,说起喝羊肉汤,肯定人人都说要去「秦川号」。它有多经典嘛?两个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百年老店。
作为陪伴了成都人一个世纪的老字号,至今仍然保持着冬至最贵羊肉汤的记录。在2020年,秦川号羊肉汤制作技艺入选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贵,一定就有贵的道理。
秦川号共有两家店,一家是在东门大桥开了几十年都没挪窝的苍蝇馆子,而另一家就是开在双丰西路小巷子里的新店。
一踏进店门口,一口盛满羊肉的大锅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仿佛真的是熬了一百年一样。
没错,他家的羊肉汤都是正儿八经现熬出来的,奶白浓郁的汤底冒着热腾腾的蒸汽,锅里的羊头、羊肚、羊肠在汤里翻滚。喝上一口,无需言语,所有的美妙都融化在这一口汤里。
最好的食物往往最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和传承,这份羊肉汤里隐秘的欢愉,不妨一起来品品。
03 陈麻婆豆腐 .
说起川菜,相信大家第一时间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麻婆豆腐。
在成都浣溪沙公园附近,就有这么一家麻婆豆腐店,叱咤四川150多年。
大约在清同治末年(1874年以后),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创造出了「麻婆豆腐」。
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所以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后来因为这道菜大受欢迎,食客多不知其原始店名,而称之为「陈麻婆豆腐店」。
150多年前,麻婆陈氏用独创技法为当时的“打工人”们烹饪可口美味的平价下饭菜;150年后,它依旧是成都人舌尖上最深的眷恋。
2010年,陈麻婆豆腐入选成都“非遗”名录。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洗礼,从街边小摊到头顶着“中华老字号”连锁经营,这道以细嫩的豆腐为食材,搭配红棕色的牛肉末和透亮红油的麻婆豆腐已经走出国门,火遍亚洲,远销欧美。
如今,这家坐落于成都浣溪沙公园附近的陈麻婆豆腐总店,日日爆满,座无虚席。许多人不远千里奔赴成都,只为尝上那一口正宗的陈麻婆豆腐罢了。
04锦里吹糖人张师傅 .
在成都锦里,有这么一位张师傅,号称自己的本事是“吹”出来的。
张益良师傅是成都远近闻名的民间吹塑老艺人,也是四川省一级民间艺术家,被称为“糖人张”。
他以稀糖为原料,通过吹、捏、拉、剪等工艺,那一块小小的糖稀变成了形态逼真、栩栩生动的各种小动物。
从小,张师傅就跟着祖辈们走街串巷卖糖人,摊摆在哪儿,哪儿就最热闹。三十多年来,时代在更迭,唯一不变的,是手艺人的这份匠心。
随着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越来越强,张师傅在锦里也拥有了自己的小摊摊。每天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只为欣赏张师傅的吹糖技艺。
一个炭炉、一把剪刀、一把铁勺,一吹一捏,用真技艺唤醒大家儿时的记忆。
不管是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是美食文化的流传,都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找个时间,一起去探寻,藏在文化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