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我和友人行走在礼辛古镇的明山秀水间。古镇在春风中醒来。
这一路走了7000多年。这里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圈,石斧沉沉,彩陶悠悠。是先民的故乡,旷世的风景。
这一路走了2000多年。这里是西汉张骞“凿空之旅”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蹄飞扬。是旖旎的诗行,璀璨的佛光。
这一路走了600多年。这里在明洪武年间置里设镇,几度风雨,几经枯荣。是城市的雏形,文明的起源。
这一路走了80多年。共和国的5 位开国元帅先后来过这里,撒下革命种子,燃起红色火焰。是历史的丰碑,时代的楷模。
古老的甘谷,从遥远的伏羲时代走来,一路风尘仆仆,在陇山渭水间的一座古堡边歇了歇脚,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礼辛。
一
一条叫清溪河的古老河流,携带着云梦般的世事,自西向东,悄悄从礼辛身边走过,不喧哗,也不张扬,却孕育了一个文明的古镇,滋润了一川繁华的风物。两岸芳草如茵,田畴似景,炊烟袅袅,文风郁郁。礼辛宛如黄土高原上一页温柔的江南。
古镇人家,沿河而居,汲水而饮。水清且涟漪,青草如毡,走进古镇,老宅、旧宅、新宅,房屋林林总总,挨挨挤挤,上街、中街、下街,街道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看似漫不精心,信手拈来,却是满眼的生动与紧凑、自然与舒展,像一株古老而庞大的树木,根紧握在大地,叶相融在云里。
礼辛的民居大多是砖木结构,一座座憨厚朴实的四合院,青瓦白墙,坎主巽门,有如庄重的唐诗般合辙押韵。雕刻着“耕读弟”的门楣,高卧着脊兽的屋脊,雕花的窗棂,凸字形的主房,无不彰显着一个古老民族深邃的文化底蕴。推开厚重的木门,步入厅堂,后檐墙极高的主墙上,家家户户都悬挂着一幅中堂字画,墨香氤氲,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静静地传达着主人崇高的精神向往。岁月悠悠,寒来暑往。只有那些陶醉在春风里的古老民宅,带着朦胧的记忆,带着优雅的气质,不施粉黛,纯粹天然,好似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淡然地搁置在遥远的陇山渭水间。
漂泊的心需要停泊的港,安顿的窝。古镇的亭台楼阁、寺庙殿宇是最好的去处。历史上的礼辛曾有寺、庙、宫、堂、殿、堡、戏楼、祠堂、牌坊多达数十处,儒家、佛家、道家都在这里开坛布道、讲经说法,庙宇宫殿檐牙高啄,钟磬相闻,弥漫着文化的光芒和历史的气息。元朝的风,明朝的雨,清时的雅,民国的韵,流转在古镇的屋宇檐角,发出沧桑天籁,流转柔肠百结。
陇上古镇不能没有古堡。礼辛的上街、中街、下街分别建有西翰堡、履中堡、万全堡,尤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的履中堡最为著名。这座由时任绵州知州贾文召所建的府邸,富丽堂皇,豪华奢侈,在一条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仪门、过厅院、正厅院、凉亭院、望河楼、花厅、祠堂等,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容纳南北艺术,涵容古老文化,曾是古镇的精华古镇的风光。
古镇当然不能没有特产。生长于清溪河畔的礼辛黑梨是古镇久负盛名的物产。吃一次难忘,吃两次上瘾,吃上三次啊,便终生难忘,牵肠挂肚。吃下的是黑梨,记住的是乡愁。
古镇人家依山傍水,自然而居,在风雨中赶路,在星辰下逐梦,耕云锄月,问山弄水。哪一块是先人枕梦的砖,哪一页是游子望归的瓦,哪一片红叶是烈士殷红的鲜血流到今,哪一滴清露是礼辛子弟逐梦的目光如星辰。“广袤一条街,想开了,天也空,地也阔,风月无边堪共赏;上下五千年,铭记着,失亦得,穷亦通,青史有卷任评说。”时光风烟中的礼辛古镇如一方端庄的古砚,如一块温润的老玉,任由岁月的风雨轻轻地雕琢、静静地沁养。
二
长长的清溪河静静地流。一路舒舒缓缓,起起伏伏,河道刻痕满满,波光粼粼,满是历史的记忆、古镇的从前。
远在新石器时代,礼辛先民就在这里逐水草而居,择宝地而栖,春种秋收,繁衍生息。汉唐时期已有丝绸之路蜿蜒西去,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设置达隆堡,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礼辛里,明洪武十一年称礼辛镇,明天启七年已有大规模集市贸易,“每月六集”,清时已享誉陇上。古镇是斑斓历史的一个缩影,是华夏民族的一个标点。
文物是无言的历史。那些在古镇人家中随处可见的石器、骨器、玉器,凝聚着斑驳的光阴,闪烁着古老的智慧,记录着人类幼年成长的足迹,他们用这些原创的工具,耕耘岁月,逢合土地,亦创造生命,追求美好;那些收藏在博物馆,留存在古镇人家屋檐下、窗台上的彩陶、陶钟、陶俑,刻画着素朴纯然、古韵悠悠的图纹,装点着古镇人家或豪放、或婉约的天然性情;那些从春秋战国到汉时制作的铜钟、铜钫、铜鼎、蒜头铜壶、汉五珠钱、铜鍪、铜壶、铜驽机,精美别致、纹饰繁缛,会令你对古镇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渊源命脉产生无限的遐想,每一件文物都跳动着灵魂的舞蹈,每一种意象都诠释着生命的真意,每一块碎片都是心灵的沉淀,每一根线条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些原始质朴的风物,会让你的心灵回归到曾经古老的时光,唤回历史深处浓郁的情结。
路是古镇的书签,看过风,观过雨,见证过古镇的古今。这条如今叫甘礼公路的大道,早在汉时已具雏形,至唐时已成车马大道,古书上称之为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凝聚了丝路文明的古道,车来车往,驼铃声声,成群的马帮奔波在黄土高原上,用刚毅果敢的精神探寻一条生存之路与人生之路。他们曾经无数次在礼辛这座古城驻足,带来遥远的尘埃,又留下征程的烙印。这是一条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古道,2000多年前的张骞就是沿着这条道路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此把中原的文明洒向四方。《甘谷县志》中曾这样深情地记述:“一条由长安出发经秦安、千户、甘谷、安远、礼辛、毛店、车场、巩昌(陇西)金城(兰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横贯礼辛全境。汉时已具雏形,唐宋时已成为车马大道,一直至明清仍是经礼辛西去的唯一一条通道。”
交通的发达,必然带来市场的繁荣。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是内地与吐蕃、西夏互换茶马的大商埠。地方志载,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开始设镇,即有大规模的集市,沿街商铺云集,杂货脚骡店、粮食店、客栈等纷纷出现。那时的古镇,遍地茶楼酒肆,满街客栈商铺,可接南北客,可谈东西事,可聊古今天。古镇像那些叫“永兴旺、长春茂、德和荣、润盈堂”雅致的老字号一样,恬淡安然,从从容容。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古镇带来了灭顶之灾,成了古镇心中永远的伤痛。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718年6月19日)半夜时分,当古镇和她的子民们还在沉沉的梦中酣睡时,突然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一场酝酿已久的灾难突然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伏羌县志》沉痛地写道:“北山南移,覆没永宁全镇,礼辛留存一半,西北村无有存者……”礼辛街被迫西迁,修建新街(即今上街中街)。
千年古镇,起起落落,跌跌撞撞,是岁月流下的一滴泪,是大地种下的一个梦。
三
幽深说历史,斑驳看古镇。悠悠清溪河,涵养文化,亦滋生文明。
礼辛自古崇文重耕,文风浓郁。六盘山下,私塾如林,清溪河畔,英才辈出。仅清乾隆、嘉庆年间,礼辛境内就出现过“三文举、四武举”的煌煌盛况。千年古镇,因人而文,因文而兴。
近代如火如荼的中华民族爱国救亡运动,也与礼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十八省在京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在上书文上签名的九位伏羌举人中,就有一位是来自礼辛镇的陈协华。这位先后担任过宁夏中卫县教谕,陕西咸阳、山阳等县知县的礼辛举人,不但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翰墨精深,诗文典雅,更因他爱国救亡的慷慨壮举,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历史的记忆。
震惊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礼辛又是红军长征一再光顾的地方,1935 年至 1936 年,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五过甘谷,四过礼辛,在这里宿营休整,宣传扩红,筹粮除霸。礼辛人亦主动为红军当向导、筹军粮、抬担架、送牛羊,慰劳红军,支援革命,书写了“陈庄小捷”“安远反霸”等红色历史。共和国的五位开国元帅,都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伟岸的身影,播下了红色火种,点燃了红色火焰。礼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方红色圣地。
春雨如酥,春草如碧。陇山如铁,礼辛如歌。礼辛,一个坚守“我生礼义乡,只自取辛勤”的古镇,一个惊艳了千年的甘肃名镇。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