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让城市升级

旅游 文汇报 2021-03-01 06:48

原标题:上海,艺术让城市升级

杨浦滨江网红打卡地“绿之丘”。 图源:绿之丘 / 原作设计工作室

杨浦滨江,一座宛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绿之丘”新近拔地而起,格外吸睛。360度回旋楼梯,逐层收缩的露台,层层叠叠的绿植……而如此拉风的景观,竟然是由一座老烟草仓库“拆”出来的。自天台东望,杨浦大桥气势如虹;西眺,陆家嘴天际线勾勒出“最上海”的日落美景;俯瞰地面,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烫染”在人行道上的大型作品《城市的野生》,为街区倍添国际时尚气息。

由“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5.5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正成为申城“网红”打卡点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从大型工业遗存脱胎换骨而来的一众时尚新空间,永久安放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数十件公共艺术品,为杨浦滨江镶上迷人的艺术“金边”。

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今天的城市发展已然步入“美学时代”。在上海,高颜值且各美其美的公共空间在城市更新中已形成遍布全城的生态,艺术的气息甚至渗入空间里的诸多细节。小红书App上搜索“上海打卡”,跳出的信息超过35万条,这个数字在国内一众城市里遥遥领先。可以说,艺术正悄然助推上海这座城市升级。

升级的是颜值,是品质,也是吸引力,是获得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观察到,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众多工业遗存、历史建筑变身成为文化艺术的“容器”、植入多种功能,这样一批优秀实例的涌现,为城市空间注入了文化和艺术的温度和力量,彰显着一座城市的价值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理想。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则指出,公共空间设计品质的整体提升,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由此带来的上海城市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提升,是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

工业遗存华丽转身,深深嵌入城市转型发展

徐汇滨江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拥有丰富多样的工业遗存。步履不停的城市化进程中,纺织厂、发电厂、机械厂、玻璃厂、米仓、粮仓、煤码头、航空储油罐、飞机跑道等越来越多的工业空间功成身退,竞相拥有了闪亮的新名字:M50艺术园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八万吨筒仓、艺仓美术馆、1908粮仓、静安·新业坊、半岛1919、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长阳创谷……

“这些工业遗存的转型,一方面为城市增添了许多独具魅力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深深嵌入上海城市转型发展之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金江波告诉记者。这种转型从重艺术、文创,到以艺科、产城融合推动区域转型,其中徐汇滨江和吴淞创新城给出了两个引人瞩目的样本。

冬日,徐汇滨江人气不减。蓝天白云下,五个硕大白色油罐掩映在一大片柔软的芦苇荡里,无论从哪个角度拍都美成壁纸。它们曾是废弃的航空储油罐,在建筑师、设计师的巧妙改造下,变身油罐艺术公园,成为一道集展览空间、广场、花园、绿地、书店、教育中心等于一体的都市景观。去年夏天,路易威登男装秀首次离开法国巴黎,在上海进行全球新品首发,就选址于此。

油罐艺术公园只是徐汇滨江功能转型、集约式开发的一个缩影。这段岸线曾是上海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契机之下被“高级订制”:码头、厂房变身一个个艺术空间,塔吊、机场跑道点睛开放式公园,成为水系与绿地的有机穿插……空间活力与艺术魅力得到充分激发之后,“上海西岸”成为徐汇滨江的新名片,正在比肩巴黎左岸、伦敦南岸等全球城市卓越水岸、文化艺术热力地带——去年全球艺术市场因疫情而停摆的非常时期,这里就曾逆势迎来“全球艺场的上海时间”,牵引全世界的目光。

蕰藻浜、泗塘河交汇的宝山吴淞工业区,一座迷人的“金色露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新近破茧而出,由曾经铁水奔腾的2500立方米金色炉台变身而来。步入大厅,只见高逾百米、伟岸硬朗的高炉本体嵌入建筑,与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风格浑然一体,历史与未来仿佛在这里交汇。

26平方公里的吴淞工业区,可谓申城规模惊人的工业遗存集聚地,眼下正带着丰厚的钢铁印迹再出发,迈向承载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吴淞创新城。包括会博中心在内的宝武上海不锈高炉区域修缮改造工程,奏出“北转型”这首“城市变奏曲”的首个篇章。其中,又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新院区的即将入驻,给予人们最多的遐想。在业内看来,尽管美院在整个吴淞地块所占面积的比例微不足道,却将成为引爆区域文化、艺术、创意氛围的“燃点”。它所带来的“朋友圈”包括全世界的艺术家,也包括艺术中介、艺术旅游、艺术地产、展览展会等生态链。未来的吴淞创新城将是一个综合城区,文化、艺术、创意的注入让这方空间更显温暖,更富人文色彩与品质,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历史建筑迎来新生,引领潮流生活方式

皋兰路上的思南书局

上海跑马厅总会大楼迭代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亚洲文会大楼蜕变为外滩美术馆,皋兰路上的东正教教堂改建为诗歌书店,1930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更新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百年黑石公寓变身黑石M+音乐街区……风情万种的历史建筑洗尽旧时铅华,在艺术的“催化”下,经历活化利用和有机更新,在承继历史文脉的同时,被赋予了新功能,成为散发独特人文气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碧波泳池、尖券门洞、西班牙式建筑……太多具有辨识度的历史风貌,使得由历史建筑转身而来的上生·新所凭借超高出片率猛烈刷屏。在业内看来,从封闭了70年的科研生产园区变为市民可亲近的城市公共空间,上生·新所贡献了历史建筑新生值得借鉴的鲜活路径。这一区域浓缩了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孙科别墅三处历史建筑和十多栋工业建筑,当代元素的适度融入在原有设计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融,各式建筑如今和谐共生、自然对话,形成跨越时间的独特魅力。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看来,尊重历史文脉,原汁原味保留建筑中最有历史价值、特色的部分,再植入多样化的新功能,是其“出圈”密码。“这条更新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可以说用了绣花的功夫,花了三四年时间逐步完成修缮、对外开放。”单说区域内各类型老建筑多达百余扇的老门窗,便因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样式各异、装饰独特、工艺精细的时代特色:既有欧式建筑常见的尖拱券窗、圆拱券窗,也有温暖明亮的木制窗、硬朗严肃的钢窗,还有工艺繁复的压花玻璃窗、铅条彩色玻璃窗。改建方为每扇门窗都建立了一个档案,定制了一套设计方案,最终以学者般的考究精神、匠人般的精湛手艺,将它们似新如故地保留下来。改建过程中,与尊重历史的改建相并行的,是以现代设计为安全性与舒适度的升级。例如原海军俱乐部中的露天泳池,难得地保留了英制马赛克贴面,泳池周边1980年代改建的两层配套用房则更新为水岸餐饮休闲店铺,以网红泳池撬动起整个街区的活力。

当独特而悠远的人文魅力被充分挖掘,怎么将其用好同样值得关注。上生·新所成为复合了文化、商业、办公、休闲、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城市会客厅”,入驻者有不少“流量担当”,如全球最火书店“茑屋书店”、网红联合办公品牌“裸心社”、李佳琦所属公司“美one”,以此激发场所的能量。隔三差五,还有新鲜有趣的潮流活动持续引爆关注度——去年10月,《捕鼠器》等五部共28场小剧场环境戏剧演出就曾在此一炮而红;最近,新IP“万科筋厂”又带来互动户外装置和灯光秀。这片区域的“蝶变”,敢玩、敢试,能够引领潮流生活方式,被认为或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一种趋势。

艺术的感染力,能穿透空间传递给人

特色集市“网红”菜场

在业内看来,城市空间的利用,只有回归到人,才最美也最具活力。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长三角公共文化智库专家姚之洁告诉记者,艺术介入城市升级,不仅指以艺术化的硬体塑造建筑、街道、广场等城市景观,更囊括以艺术化的软体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的空间与人的行为方式、习惯、城市文化记忆都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引导人们参与,从而嵌入社会服务、公共文化系统中去。

途经黄浦区蒙自西路,竹编围栏里的蒙西菜场很难不让人留意到。用空间承载人的需求,蒙西菜场的更新改造给了人们一些启示。无论外部招牌还是内部装饰,大量使用的竹篱笆元素,都在视觉上营造出朴素又不失精致的美感。让人暖心的,更在于菜场外人行道上的波浪状围栏,每一道内凹空间,都是为市民准备的休息站,倚着竹篱笆围栏,人们可以休息片刻,中间的吧台则可随手放置物品。这样的设计来自对原菜场周边使用人群习惯的观察。连续两年担任“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评委,姚之洁发现,以艺术化的手段创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上海发挥的领头作用明显,并且带动长三角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在拥有了“美”的审美形态之后,进一步关心“好”,体现出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赋能,最终呈现出的是一股合力,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演绎。郑时龄指出,国际上有一股创造总体艺术的思潮,试图使艺术与现实结合,打破美的创造和现实的界限,将美术、戏剧艺术、舞蹈、诗歌和音乐加以整合。他认为借着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举办,杨浦滨江宜人的水岸风景、活化的工业遗存以及形形色色的公共艺术作品、演艺活动,将共同构成总体艺术在国内的一个范本,使5.5公里滨江岸线成为对公众全天候开放的美术馆和艺术剧场。这样一种艺术的感染力,最终将传递给身处其中的人,悄然提升他们的普遍审美意识。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范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