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奇趣老照片 恩斯特·奥尔末摄于1873年 |
琉璃块可与建筑上的花纹对应 |
说到圆明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西洋楼景区。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大殿。
从铜版画中大体能看出谐奇趣有三层楼,旁边有一些廊子环绕,前面有两个小的双层亭子。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在1873年拍下了谐奇趣的老照片,同时,我们发现在他的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
“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
“一千零一夜”的世界岂不是一种很奇幻的景观?摄影师怎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我们在遗址现场找不到相关线索,于是决定进库房看看。在库房里,我们发现了一些琉璃瓦,过去也曾有先辈在研究中指出,这几座建筑物上贴了琉璃瓦,颜色有蓝的、黄的。
我们联想到巴洛克时期国外的一些建筑,它们以华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闻名。但是它们的色彩基本只表现在屋顶,例如柏林的夏洛滕堡宫和维也纳美泉宫。二者屋顶颜色不同,但墙面基本是同一种颜色。这两座宫殿给大家的印象绝不是五颜六色的,但摄影师却说谐奇趣是“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这就有些奇怪了。
后来,我们在圆明园库房里找到了一些琉璃构件残片,上面带有中式花纹或西洋花纹。我们当场将实物清洗干净、拍照,回来后与谐奇趣的老照片进行对照,发现老照片上的一些花纹、线脚恰好能与这些琉璃构件对应。比如有的可以作为女儿墙的栏杆,有的是腰线的线角,还有的是墙上镶嵌的花纹装饰……这些琉璃块几乎都可以对号入座贴到建筑上面去。
由此看来,谐奇趣并不只是像一般西洋建筑那样大面积地使用琉璃瓦,而是运用了很多彩色琉璃来进行装饰。当时,郎世宁等传教士虽然按一般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做了设计,但也会琢磨如何让中国人接受巴洛克风格。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想到加入中国元素。这种案例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是没想到谐奇趣使用的琉璃装饰如此之多,这让建筑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更加色彩斑斓。
(文字源自2020年10月20日人文清华讲坛。整理: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