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岭拍摄到的豹猫 易永建
约6500万年前,地壳在风起云涌的碰撞中送给了我们一座“城”——一座动植物自由繁衍、恣意生长的“大城”。
因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激烈碰撞,青藏高原奇迹般隆起,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无数的褶皱。高黎贡,就是这褶皱中最神奇的一条。神奇在哪里呢?
呈南北走向的高黎贡最高海拔可达5000多米(嘎娃嘎普峰5128米),最低海拔只有210米(中缅界河交汇处),因为巨大的海拔落差,复杂的地形和山势,造成不同高度的不同气候、植被、土壤,也形成不同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形成了“一山现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奇观,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都能在高黎贡山找到适合的一方土地。绵延600公里的山系,从青藏高原的余脉伯舒拉岭开始,到缅甸的野人山,山顶冰雪覆盖,山腰百花盛开,山底庄稼青茂。当然,这是在我们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在眼睛看不到的隐秘深处,野兽神出鬼没,飞鸟自由云集。我亲眼看到的珍稀动植物,就有2017年中国科学家确定并命名的新种天行长臂猿,也叫白眉长臂猿;有高黎贡山特有的羚牛亚种——高黎贡羚牛;有世界三大虹雉之一的白尾梢虹雉;有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有享誉世界的高黎贡特有物种大树杜鹃。
在高黎贡的物种记录里,2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40万公顷的森林里,集中了全国17%的高等植物,其中7.72%为特有物种;集中了全国20%的哺乳动物,其中33%为特有物种;高黎贡还生存着28种两栖动物、48种爬行动物、500多种鸟类、1600多种昆虫。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如云南红豆杉、云南榧树、秃杉、十齿花、长蕊木兰、长喙厚朴、水青树、红椿、光叶珙桐、滇桐等。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种,如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熊猴、豚尾猴、菲氏叶猴、蜂猴、云豹、金钱豹、羚牛、林麝、金雕、红胸角雉、白尾梢虹雉、黑颈长尾雉、猕猴、短尾猴、黑熊、小熊猫、金猫、水鹿、鬣羚、斑羚、巨松鼠、红瘰疣螈、格彩臂金龟等。
因此,高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雉类和鹛类的乐园”“大地的缝合线”“生命的避难所”“人类的双面书架”。
不仅如此,高黎贡山是中国自1980年以来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地区,仅1980年至2017年的37年间,共发现了582个动植物新种,如2006年发现了高黎贡山林猬,2010年发现了怒江金丝猴,2016年发现了腾冲拟髭蟾和腾冲掌突蟾,2017年发现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等。2016年、2017年,在高黎贡山保护区红外线相机监测中,拍到了中国兽类新记录物种红鬣羚、云猫等。
西南林业大学一位生态学教授说,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在整个西南山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位居前列。
这座“大城”,既然拥有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及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何让生物之间和谐相生,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屏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大城”的管理者和守护者,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大树杜鹃花簇 刁丽俊/摄
开启高黎贡山自然教育
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管护局率先引入国际自然教育新理念,以自然体验为切入点,开创了公众生态教育新模式。
在资源得到持续保护的同时,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结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于2012年建立起中国第一所自然学校,依托高黎贡山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带领社会公众走进自然、分享自然、更好的保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新联结。
9年来,保山管护局寻求相关机构支持,从调查自然教育资源开始,实施了“高黎贡山自然学校建设及自然教育推动工程”“高黎贡山自然教育理念与方法探索”“自然教育进社区”等项目,以项目支撑推动自然教育实践,邀请中国香港、台湾及美国、法国自然教育专家到高黎贡山授课,引入“土地伦理”“情意自然”“无痕山林”“生命共同体”等新理念,学习自然教育实践新方法,组织现场培训,开展自然体验实践,合作举办解说、科考、探险等各类营地活动150多场,直接参与人员6000多人(次),这些自然教育的种子正在高黎贡山扎根、萌芽、开花、结果。
目前,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初步搭建了自己的自然教育团队,隆阳、腾冲分局还培养了潞江田园、鹿先森、蜗牛户外等本土自然教育机构,自然公园、百花岭、林家铺3个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初具规模,编写了《高黎贡山自然教育实践与探索》本土教材,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学习实践探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在高黎贡山树起了一面自然教育新旗帜。
2019年2月,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被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云南省自然教育试点基地,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2019年12月,首届西南自然教育论坛在高黎贡山百花岭举办,150多位西南诸省自然界朋友分享自然教育经验,共议西南自然教育发展大计,百花岭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得到自然教育界充分肯定和社会公众的点赞。
下一步,高黎贡山自然学校将沿着“打造精品团队、建设一个中心、开展系列活动、设计一批精品课程、培养一批伙伴、建立一套管理机制”的目标,着力打造高黎贡山自然教育新名片,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
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
为探索保护与发展矛盾、缓解保护区与社区冲突,高黎贡山保护区引入130万元基金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开展社区调查,推行“参与式”管理,支持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开启社区农民融入保护事业的先河,“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应运而生。
1995年12月8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百花岭挂牌成立。在项目支持下,会员示范种植了咖啡、核桃、板栗、甜柿等经济林410亩,营造速生丰产林700亩,实施封山育林500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先后两次到百花岭村专题采访播报,《中国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林业报》《中国青年报》《云南日报》等多家报纸作了报道,百花岭这个小山村声名远扬,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此,高黎贡山保护区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对保护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998年,高黎贡山保护区引入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选6个村17个试点实施种植、养殖、节柴改灶、沼气及以电代柴项目,继续推进参与式管理促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得实惠、试点获成功,得到当地政府认可与支持。2002至2008年当地政府与保护区合作,拓展实施了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管理计划,整合项目1.77亿元,对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实施基础设施、农业、林业、科教文卫扶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社区共管能力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百花岭村就种植咖啡7000多亩,柑橘3000多亩,核桃4000多亩,板栗300多亩。这些社区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环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转变了保护观念,和谐了社区关系,“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成为共识。
在此过程中,“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不断壮大发展,会员已由初期的51名发展到151名。同时,带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建立了46个社区共管组织,宣传保护法律法规、参与保护共管、务实发展社区经济。以百花岭为例,在发展种植、养殖基础上,创新开展观鸟活动,打鸟人变为自觉自愿的护鸟人,观鸟协会有序整合管理观鸟塘24处、鸟导80多人,民居客栈21家,床位600多个,旅游从业人员700多人,观鸟摄影游客3.5万多人次,观鸟生态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成为五星级观鸟圣地,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保护了生态,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典型案例。
白眉长臂猿(雌性) 冉亨军/摄
以百花岭观鸟吸引世界性的目光
高黎贡山鸟类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有许多古商道和保护区建立前的伐木道、巡护道,这些道路便于行走,鸟类活动集中,是开展观鸟活动的好去处。多年来,高黎贡山已成为云南现有最经典的观鸟目的地,也是中国最适于开展观鸟游的地区之一,在国际观鸟目的地上非常有声望。其中,百花岭被誉为“中国的五星级观鸟圣地”。
百花岭是高黎贡山最早开发出的观鸟大本营,迄今已记录有鸟类343种,鸟类资源十分丰富。高黎贡山生态旅游—观鸟最早开始于1996年,当时,保护区管理部门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尝试引入美国、英国、丹麦,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到高黎贡山百花岭、赧亢自然公园、林家铺、大塘,以及小黑山、芒市、瑞丽、铜壁关等地开展观鸟活动。在保护区管理部门多年对生态旅游—观鸟活动的探索、培植、扶持带动下,2005年百花岭建立了第一个观鸟塘,在中国首创鸟塘观鸟、拍鸟模式。
2012年以来,百花岭的观鸟生态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在观鸟旅游的带动下,百花岭村的民居客栈、交通运输、餐饮服务、观鸟向导、生态水果种植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使之成为了中国新的热点观鸟地区。保山市人民政府从2016年开始已连续四年举办了高黎贡山国际观鸟旅游节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参加和关注。
白眉长臂猿(雌性) 冉亨军/摄
建立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
赧亢生物走廊带,位于高黎贡山山脊新保腾公路(S317公路)与老保腾公路之间海拔2000m以上的山体。在1996年之前,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之间是不相连接的,经多年的保护和科研监测发现,两保护区互不相连接导致保护区生物不能有效交流,形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孤岛化和破碎化状况。
1996年10月,经保护区管理部门提出、专家论证后上报地方人民政府,通过原保山市人民政府(现隆阳区人民政府)、原腾冲县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的4847.9公顷的国有林建设为生物走廊带,纳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同时,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赧亢、整顶两个管理站专门对生物走廊带进行管理。通过20多年的建设和管理,生物走廊带建设成效显著,改变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孤岛化和破碎化状况,使高黎贡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增长,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有了明显提高。物种从两保护区相互迁出迁进,真正形成了南北过度、相互交汇的野生动物通道,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较为成功的典范。
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有效保护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4847.9公顷的原始森林,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天行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熊猴、短尾猴、豚尾猴、小熊猫、黑熊、长蕊木兰等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2005年5月16日,高黎贡山保护区管理人员在生物走廊带拍摄到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第一张野外照片,从而开启了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保护研究工作。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中山大学在昆明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认为这是一个长臂猿新种,并将其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是世界上第20种长臂猿。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的高海拔地段的小熊猫沿着生物走廊带定居到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的低海拔地区的蜂猴沿着生物走廊带进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活。三、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生物走廊带内的菲氏叶猴从之前的4群130只增加到现在的8群300多只。
建立“生物走廊带”,更有效地保护两个保护区之间原始森林的生态系统,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熊猴、短尾猴、豚尾猴、小熊猫、黑熊、长蕊木兰等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生物走廊带”扩大了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使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高黎贡小熊猫和蜂猴相互移居的现象,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
● 结束语 ●
高黎贡羚牛 范毅 /摄
一位资深的保护工作者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在巡山过程中遇到一群羚牛,这是一支欲小范围迁徙的队伍,它们在森林的开阔地带列队前行。 一头年轻的羚牛,仰着高傲的头颅,迈着雄健的步伐在前带路,它时不时回首眺望,巡视的眸光扫视着队伍,“哞”一声长鸣,似是在下达什么命令。 这应该就是这个种群的首领了。 与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队伍的末尾,有一个同样高大的身影,只不过下垂的肌肉和迟缓的脚步,显示出它不可抗拒的衰老,朋友用望远镜观察,它的眼睛露出的是不甘和无奈。 朋友判断,这应该是一个刚刚走下首领位子的头牛。 英雄暮年,其心里的悲哀和心境的落寞与人的感受是何其相似!
继续观察,前面到了一个悬崖边,队伍的目的地是悬崖对面。头牛带头,所有的羚牛纵身一跃,健硕的身躯都稳稳落到了对面。到了老首领,朋友的心揪成了一团,目不转睛盯着它,它回头望了望,眼神里似是有不舍,它再看了看悬崖脚下,眼睛一闭,纵身跃起,凭它的身形和力道,朋友认为它是能跃过去的,但是没有!他的方向并不是向前,它头朝下,毫不犹豫地向下,尾巴直指天空。
在苟且活命和尊严之间,它选择了尊严,以死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自然界,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故事,许多我们人类可以理解和理解不了的故事。高黎贡这个“大城”,永远藏匿着许多我们无法知道的秘密和神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走近这座“城”,走进这座“城”,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动物的声音,倾听飞鸟鸣叫四季,或许可以不断尝试缔结这座“城”与我们人类的共同命运,能相携相生,相护相娱。(刁丽俊)
来源:保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