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菡
厦门是一座旅游城市,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他们拥挤在本地人中,试图以几天的时间来感受认知这座城市。
游山玩水,有多种打开方式——外地游客,蜻蜓点水,满足于到此一游,拍些照片,买点特产,再发个朋友圈;本地居民,天天生活在“海上花园”里,行色匆匆,很少驻足留意其中的意境;也有一部分市民,乐于徜徉其中,体验着山海之美,以各种方式抒发对这座城市的赞美,但也止于浅表,未得要领。而有极少的一些人,他们苦旅式地行走于隐藏在现代都市的旧墟中,执着地寻找并尝试还原渐渐湮灭的历史印记,刘瑞光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佼佼者。
刘瑞光近年来致力于挖掘厦门老物件,并将访旧探古的收获付诸笔端,或发表于博客,或暂时寄存微信朋友圈,其中,《走读厦门》系列的大部分篇章于2018年被编印成册,成为“厦门社科丛书”之《厦门故迹寻踪》。此后,刘瑞光继续向老厦门的历史旧墟纵深挺进,于近日出版了《厦门故迹寻踪(续编)》(以下简称《寻踪续编》)。
《寻踪续编》所收录的58篇文章,仍然延续之前“纲举目张”的写作方式,即以一处旧物曾经被记载过史册的事件为主纲,引出事件的制造者、演绎者或旁观者,再补充与这些史事及人物有关联的情节,进行纵横扩展,主线脉络清晰,旁系丰富多彩,读者捧书阅之,先是如身临其境,再脑补曾经在此发生的或沉重,或有趣,或怡情赏心,或扼腕长叹的往事逸事,极强的历史画面感引人入胜,又令人掩卷沉思。
《厦门故迹寻踪》较多地徜徉于旧址遗构,《寻踪续编》则有意另辟蹊径,更多地从厦门各地的摩崖石刻中寻找历史印迹,所诠释的史料也更加翔实,民间传说所占的比例则相对减少。当然,这需要作者花费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苦功,但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则更能品味古今相通的乐趣。正如刘瑞光所言:“到山野草莽处寻找古碑旧刻,辩读风侵雨蚀的文字,是一种苦活,也是一种乐活。在故纸旧帙堆寻找草蛇灰线,辩读历史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累事,也是一件趣事。解读石刻碑碣,就如同与先人交心,也如同再历往世。”
从《寻踪续编》所载22篇关于石刻碑铭的揭秘,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一直以为是偏安一隅的厦门,从明末以降风起云涌,纷争不断,各种势力明争暗斗,各路人物粉墨登场,他们来到这个边陲小岛,或是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如剿匪、抗倭,或被卷入一场重大的事件,如兵变、避难;他们踌躇满志时豪气干云,黯然失意时感慨万千,于是纷纷沿用前人勒石铭志的雅习,抒发胸臆,有意无意间在厦门这个原本沉寂无声的偏远孤岛,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厦门,也因此在不同的特定时期,拥有了多个变化的身份:守卫海疆的中左所,反清复明的思明州,纵横闽南的泉兴永道署,十九路军“闽变”的特别市,以及富商与文人附庸风雅的嘉禾屿。时光荏苒,一茬茬风云人物在厦门的历史舞台上匆匆而过,“如今斯人远逝,唯有石刻默然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