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有句古话:“东到华阳西跨塘”,说的正是松江“十里长街”的起点和终点。其中的华阳桥,以桥而名,是典型的明清水乡、江南小镇,这里黛瓦白墙、潺潺流水。“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与大多数江南水乡相似,华阳桥多古宅、石桥,在盐铁塘上,由西向东,依次横卧着五座“老寿星级”的石桥,古朴典雅,还有一些古宅端庄肃穆,更像是等待挖掘的宝藏。
近日,在一座名为“杨园”的老宅里,车墩版画美术馆正式启用,面向公众开放,与车墩版画基地比肩而立,让丝网版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市民大众。
“丝网版画是车墩镇近十年来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必须不断向前发展,做强做大,这是历史与文化的使命。”车墩镇文体所所长陆群告诉小松,丝网版画是松江的文化骄傲,以松江农民为创作主体,如今已发展成为上海郊区农民画三朵花之一(金山、松江、宝山)。
据介绍,丝网版画在松江萌芽始于1985年,当时区文化馆周洪声、朱荫能等美术老师,以敏锐的艺术嗅觉捕捉到了这一全新的艺术样式,随后根据松江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始了农民丝网版画的艺术探索和创作,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丝网版画创作者,创作出了大量充满松江地域文化风格的民间绘画作品。凭借丝网版画,松江曾先后被当时的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丝网版画)”,2013年5月,“丝网版画”被列入第四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车墩镇也因此连续三届蝉联“上海市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
对于丝网版画与“杨园”老宅的结缘,陆群形容为“天时地利人和”。从2016年开始,华阳老街开始开发整治建设,车墩城东公司在华阳老街的西段建造了几幢明清民居建筑风格的老宅,这些老宅有的是异地迁入,有的是从本镇老街平移而来。为了发挥这些老宅的功能效应,让老宅“醒”过来、“活”起来,车墩镇决定将原来在车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250平方米的丝网版画创作基地,搬迁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华阳老街杨宅,进一步扩大建设为600平方米的版画美术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使其非遗文化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发展。
走进车墩版画美术馆,宅子整体青瓦白砖,一木一瓦都倾注了心血,很多建筑物料都是用心淘来的,院子里的花草绿植长得正茂盛,充满生机活力。美术馆内,众多精美的丝网版画作品及衍生品正在展出,带领市民走进版画艺术的世界。
据陆群透露,今年车墩镇将策划举办建党百年丝网版画红色主题展,在消防救援站创建丝网版画培训创作基地,并在松南郊野公园举办以渡口文化为主题的非遗艺术创作活动与作品展,呼应时代需求,发挥非遗版画独特的作用。此外,车墩镇还将充分利用版画美术馆与非遗传承中心主阵地,培育亲子非遗文创体验品牌,创建文旅融合目的地,让更多的市民热爱非遗,热爱车墩这一文旅小镇。
文字:牛立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