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里雷暴天气频繁,四季电闪雷鸣,一年中打雷多达百天。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十分有限,他们将一道道电闪雷鸣,视作是神灵的惩戒,因此产生了原始的崇拜。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这种敬畏之心延伸到了万物上,风、树、石狗等,都可以被他们奉为神仙。
不过,今天走在雷州城里,你会发现,这里供奉先贤的祠庙却更常见。
从自然崇拜到崇德敬贤,这样的转变与一个名为陈文玉的人密切相关。
古城中有一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雷祖祠,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雷州最大的祠堂,是为了纪念当地刺史陈文玉而建的。
陈文玉是当地的名士,所处的年代是唐朝初年,在他之前的千年时间,雷州一直处于教化未兴的状态。
雷州古称“东合州”,却并不融合。
当时的雷州百越杂处,各部落间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时常发生争执冲突。两汉时期,两任刺史先后殉职于此,蛮霸民风就此传开,很多官员视岭南为畏途,不愿来此为官。
到了唐代,朝廷为了稳定边疆,在众人的力荐下,才起用当地名士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
可以说,陈文玉上任之时,是肩负着教化民众、弥合矛盾的重任的。
初上任的陈文玉,亲眼目睹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激烈矛盾和争斗。
一次,陈文玉在海边巡查,看到两个民族的人在争斗,他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双方是因为捕鱼边界的划分而互不相让。
冲突源自利益,团结才是出路。陈文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青年男女通婚。
通婚之后,大家成了亲戚,也就成了一家人,那么即便出了一些问题也不会再打仗了。
在此之上,陈文玉还考虑到,想要让大家和平安宁地共同相处下去,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于是他在城内开设了学堂,让各个民族的少年去学堂上学。
这位贤明之臣,用他独到的眼界和远见,为家乡燃起了一簇文脉之火,让这片蛮荒之地开始向文明迈步。一时间,小城里书声琅琅,一派人和学兴的景象。
社会的安定,文风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移民来此定居,小城人满为患。
唐贞观十二年,雷州城从曾经可容纳不足万人的小城,扩展到三万多人的居住地。
正当新城告竣,百姓欢呼之际,陈文玉却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终年68岁。
陈文玉在任不到十年,却德政昭彰。他筑州城,化解各族纷争,让百姓和睦相处。
人们由此尊称他为“雷祖”,并专门在英榜山上建起了一座雷祖祠纪念。
从此,雷州半岛上开启了尊祖敬贤的传统。
陈文玉在任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雷州”这个名字,就是他根据著名的擎雷山、擎雷水,和当地一年打雷有两百多天的实际情况而改的。
贤者入祠庙,由凡人而成圣,这是雷州人对德高望重、令人景仰之士的尊崇,也是雷州人心中对高尚德行、操守的敬仰。
这种尊崇之心,千百年间激励着一代代雷州人以贤者为榜样、以敬贤为力量,前进不止,也为千年后的我们揭示了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