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码头
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商船来往的水码头
但却不知道还有旱码头一说
今天在重庆市巴南区东部,距重庆市区60公里的地方,便座落着一处长江第一旱码头——丰盛古镇。
丰盛场镇始建于宋朝,兴于明清。明清时期,位于巴县、南川、涪陵交界处的丰盛,一脚踏三县,为联络巴、蜀、黔三地的重要驿站和货物集散地。也因此,商贾云集,形成了拥有多条街道的大场镇,成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
清乾隆《巴县志》载:“仁里,丰盛场,十甲,离城百三十五里,三六九场期”。其实在乾隆之前,丰盛已有集市场镇,而且是当时巴县的十大场之一。丰盛场的“丰盛”二字,就是因为物产丰富、商贸兴盛而得名,并且从巴县时期沿用至今。
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使得丰盛古镇在2002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2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在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整个丰盛古镇由八条老街呈“回"字格局分布,建于平原众埠“九龟寻母”之间。其东、南、西、北四方均有通衢场口,即涪陵场口,南川场口,木洞场口和洛碛场口,场口设有昼开夜闭的栅子门。漫步于丰盛古镇,巡走于古镇四个“场口”,遥想前人往来的足迹,昔日的熙熙攘攘,仿佛历历在目。
古镇保存完整的石板街有福寿街、十字街、半边街,两侧为二至三层的店铺,为木质穿斗结构,上层住人,下层作店,清一色的木板门,利于坐店经商。
街道蜿蜒曲折,连着深宅大院和小巷弄,青砖黛瓦,雕花木窗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在翘檐、门窗等处,饰以戏文故事、虫鱼鸟兽,深邃的长巷回廊,光线穿透的大小天井,经典的徽派风格,在重庆众处古镇中实不多见。
昔日的商贸大镇,多有富庶之家,为了防匪自保,丰盛场镇上便建起了碉楼。这些清代碉楼群,分别伫立在镇上与外界的出入口,在当年没有高楼的时代,碉楼遥遥相望,首尾呼应。古镇现存较好的碉楼共有7座,算的上是是重庆最大的清代碉楼群,其中尤以“十全堂”碉楼为最。这些碉楼大多3~6层高,每层面积80~150平方米,都设有小窗和枪洞,便于瞭望和自卫。场镇内的碉楼连成一线,直指远处大小山寨,仿佛一层层的关卡,有着一呼百应的效果。若是凑近仔细观察,会发现碉楼外壁上大多布满了弹孔,可以想像它们昔日经历的战火。
丰盛古镇上最看不够便是有历史的传统民居。
位于古镇书院街的一品殿,是清代建造的两进院落,中轴对称布置,空间灵活多变。整体风格质朴,厅堂额为镂空深木雕,图案生动活泼,做工精美。
最好看的大院当然是丰盛场最富有、最有权威的乡绅刘道辅的宅子——十全堂。十全堂位于十字街56号,是当地有名的大宅门,属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穿斗木结构,大门为铁皮包裹的两扇平开门,木板拼镶,细铁片铆结,厚实庄重,有着东方建筑特有的文化雅韵。
十全堂的主人刘道辅是民国时期巴县、涪陵、南川三县袍哥组织的“仁、义、礼”字号的三堂总舵爷、龙头老大。当时的丰盛古镇也是袍哥组织扎推的地方。位于福寿街22号的仁寿茶馆,便是旧时袍哥组织集会场所。
如今的仁寿茶馆成了丰盛古镇历史文化代表性景点,也是人们喝茶聊天、听书休闲的文化场馆。
风貌如昨的老街,上百年生活如一日的原住居民,让丰盛这座千年古镇,从未在岁月中暗淡,而是越久弥香,沉淀过去的记忆,留存今日的体验。
原标题:大镇丰盛——长江第一旱码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