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吐槽电影院(ID:tcdy007)
透露一个小秘密——
老妹儿我啊,春节假期去旅游了。
去的地方还不少:
走过5000年历史的良渚水坝,在鼓浪屿中西文化交融的海天堂构暂歇。
与福建土楼中的楼长们吃罢客家年夜饭,转头又在西南海拔千米的古茶林中,沿茶马古道拾级而上。
说好的就地过年,转眼变成“说走就走的旅行”。
莫慌!
点开它,你也能和院长一样,足不出户,享受这趟心灵之旅——
良渚古城遗址,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土楼。
听着好似毫无关联,实际却有个共通点:
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过去以故宫“看门人”身份为我们熟知的单霁翔,也在节目里揭露他的另一重身份——
申遗亲历者。
多年间奔波各地,亲身参与申遗过程。
如今又脚踏一双布鞋,带领几位世遗推广人,深入探访我国12处遗产地、在申地。
博闻广识,熟人遍天下,是节目中不折不扣的“导游担当”。
有单霁翔领队,“布鞋男团”另外三人——黄觉、马伯骞、阎鹤祥可就幸福多了。
日常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逛!
吃!
以及……爬树!
???
三个人都是“摸鱼担当”,莫非要靠单霁翔一个人hold住全场?
然而,往后看去我发现——
每处遗产地的风土人情,恰是在这“逛吃逛吃”过程中,逐渐向我们展露真容。
其中最令老妹儿印象深刻的,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先来个小科普:
与福建土楼等不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尚在进行中,并且已持续十年之久。
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2022年唯一申遗项目,已锁定“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端得是信心满满。
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下面有请“布鞋男团”出马,亲身游历景迈山古茶林,帮我们答疑解惑。
想看茶树,先得爬山。
你看那彝族与布朗族的姑娘们笑靥如花,人友善不说,还专门为老单等人提供汽车、机车两种代步工具,省去大家徒步登山之苦。
然而……
转眼就发现,汽车组这边,上车后突然开始快乐摇摆:
熟悉的频率,简直要人一秒穿越:
再看机车组这边,更嗨到模糊。
隔着屏幕,已经感觉屁股开始痛了!
原来,古茶林的主要道路都是由块石铺就。
虽不平坦,但污染小,透水性强。
只是交通上的一点小牺牲,就能最大程度保持林内原生态环境,划算!
当地居民与保护者的努力还不止这些。
千年摸索,景迈山先民早已将茶树习性摸清吃透,定下“林下种茶”的方案。
进入现代,当地居民也未贪图产量,过度种植,仍遵循祖训,保证每棵茶树都能在上层林木庇荫下成长。
唯一干涉,只在于每年两次除草,避免杂草过多汲取茶树营养。
当然,茶树毕竟是植物,成长过程中难免要被昆虫觊觎。
马伯骞与黄觉就在林中,发现许多茶树被虫蛀过的痕迹。
打药杀虫,对现代农业而言再正常不过,但在景迈山古茶林,自然本身会对其进行妥当处理。
林中常见的花蜘蛛,就是吞食害虫的一把好手。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枯树落叶,就是茶树最完美的有机肥料。
生长于土地,回归于土地,生命的轮回在此不断上演。
无需现代农业插手,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古茶林千年来的生态稳定。
自然的力量,先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
几十年从事同一行业,是热爱。
千年来代代坚守同一件事,则是已将其作为信仰,融入骨血。
早在公元7世纪,布朗族先人便于景迈山发现野生茶树。
他们定居于此,年复一年驯化茶树,将茶叶作为谋生重要手段。
直到现在,布朗族人仍将茶园中最古老的茶树敬为茶魂树,放置贡品祭拜。
每年一度的山康节到来,他们还会在茶魂台奉上新采摘的茶叶,祭拜茶祖,祈求新的一年,昆虫不会破坏庄稼。
茶树,对布朗族人而言早已不止是赖以谋生的农作物,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祖训有云——
我要留给你们牛马,又怕受病而死去。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又怕你们用光花完。
留给你们茶树,你们要保护好。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因此,他们才会如保护自己的眼睛一般,珍惜呵护古茶林。
既以种茶为生,又以茶为信仰。
跟随单霁翔几人的脚步,我们会发现,“茶”之一字,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傣族村寨依山而建,四周茶树环绕,并会在民宅屋顶种植石斛花。
花开,便代表采摘春茶最好的时机已到。
“布朗”意为半山腰,布朗族村寨同样依山而建。
比起傣族,他们对茶叶的依赖度更高,民宅屋顶都是“一芽两叶”的茶叶形状。
住处与茶紧密相关,饮食也不能例外。
结束古茶林观光,单霁翔与阎鹤祥就在当地人家里吃了顿地道茶叶美食。
新鲜茶芽可以蘸酱食用,茶树上寄生的螃蟹脚,被用作炖鸡好材料。
港真,晚上点开这节目的人,小心了!
一不留神就要和老妹儿一样,速速安排上年假去普洱的机票……
当然,饭不是白吃的。
吃饱了,那就开始干活儿!
当地人千年如一日维持古茶林生态,也将传统采制技术一并沿用下来。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的黄觉与马伯骞爬树吗?
这是采摘普洱茶的唯一方法。
采回新鲜茶叶,初步晾晒后,就要开始“杀青”。
点燃灶台,将茶叶倒入巨大铁锅中,徒手进行高温翻炒,这是少数民族仍在坚持的手工杀青工作。
看着就觉得肩膀酸痛?
别急,接下来的“揉捻”,才是真正的体力活儿!
你看镜头前的几人,才揉了几分钟,是腰也酸了,胳膊也疼了。
一个个无力望天,带上痛苦面具的模样,像极了50米冲刺依旧没赶上地铁的你。
不过,制茶如喝茶。
当自己亲手揉捻好的茶叶被放在阳光下暴晒时,成就感带来的回甘,足以令人心醉。
与茶为伴,依茶而生。
林茶互生,人地共荣。
这就是我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看到的一切。
同时,却也和马伯骞一样,产生疑问——
既然古茶林的好有目共睹,当地居民对茶的敬仰千年未变,申遗与否又有什么区别呢?
意义自然是有的。
而且,格外重要。
从全球视角来看,咖啡与葡萄酒都已名列世界遗产名录,唯独世界三大饮料之首的茶,至今仍没有申遗成功案例。
正是窥准这一点,目前日本、老挝、印度都在为自己的茶园申遗。
而中国作为茶叶发源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比之更有资格跻身世界遗产名录。
既能令世界感受我们的理念与智慧,更能向世界彰显我国历史文化实力,申遗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同时,申遗工作对古茶林本身具有正面影响。
十年申遗的过程,也是不断加深大众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的过程。
在此期间,当地居民可以不断摸索如何更好保护遗产,使之更完整传承下去。
据遗产保护者邹怡情所说,十年前的古茶林其实并不如现在一般美好。
申遗前,这里也曾面临遭受破坏的威胁。
村民们想离开难打理的木屋,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
是在决定申遗后,有政府各种政策扶持,他们才决定放弃更便利的条件,坚守此处,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偏安山中一隅,日复一日维持庞大生态系统平衡,将手工采茶、制茶作为贯彻人生的要事……
他们的不懈努力令人动容,申遗作为推动这一切根本原因,更不容忽略遗忘。
既守护一方水土的历史风貌,又向世界人民证明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重要的是,确保当地人民继续健康和乐生活。
现在,如果你再问我“申遗的意义是什么”,我会引用单霁翔说过的一个词——
传承。
遗产地的可贵价值,当地住民与申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这就是《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想让我们看到的。
置身风景秀丽的良渚古城遗址,我会想起申遗工作者是怎样一点点寻找水利工程存在的证据,又慢慢将废墟还原成如今公园般的景象。
立身鼓浪屿高处远眺大海,能忆及遗产地保护者不修建隧道的坚持。
走在街头巷尾,忘不了为保护遗产地完好,中南银行三楼多达三十二面屏幕的检测系统。
当在影视作品中再度见到福建土楼,脑海中会浮现出,一群人仍在夯土筑墙的身影。
每一年除夕佳节,土楼内张灯结彩。
同一栋楼的居民们,离家的游子们,都会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分享一顿年夜饭。
虽不能亲身参与申遗过程,但积水成渠的重视,会让这些遗产地的境况越来越好。
可以说,《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存在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对内,加深民众对我国历史了解,激荡民族自信;
对外,打脸觊觎、抹黑我国传统文化的卑劣行径。
当汉服被其他国家冒认,当中国风被含糊为东洋风,当人们为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陷入争执……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节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你看——
良渚遗址公园中,满载踏青者的欢声笑语;
浪涛拍岸,鼓浪屿上管弦之声不断;
福建土楼中刚结婚的小两口,笑着给访客递上满满一把喜糖;
景迈山篝火晚会上,少数民族的姑娘小伙载歌载舞,向客人敬茶。
这样繁荣的景象,应该再延续百年、千年。
始终难忘施昕更先生在《良渚报告》卷首语中的一番话:
正因为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才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
所以,我希望更多人看到《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这档宝藏综艺。
让我们一起守护国内遗产地,令五千年华夏文明之光,亮彻寰宇!
戳【在看】,一同守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