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文旅声音
聚焦两会·关注文旅发展
胡和平
文旅部将重点实施一个工程 建设七大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党委书记、部长胡和平认表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将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稳步前进。重点是实施一个工程、建设七大体系。(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在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将继续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支持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文物大展,推进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对外开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展示。
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将遴选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为各地各部门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提供支撑。结合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巡回宣讲活动,走进党政机关、高校和部队进行宣讲。
范迪安
加强扶持力度 推动艺术产业园区高质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艺术产业园区在城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构成城市的文化名片。
范迪安建议,加大对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的园区的支持扶持力度。各地研究制定有关支持艺术家驻留的艺术产业园区扶持政策,在土地性质、税收优惠、居住落户等方面给予优惠。这类园区有丰富的原创作品资源,可以规划建设“艺术小镇”,在园区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社会美育空间,形成艺术创作生产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相衔接的新机制,活跃城市文化整体氛围。
崔巍
打造定点专属剧场 加快演艺与旅游的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认为,打造定点专属剧场,积极为艺术群体提供潜心创作、钻研业务的有效平台,加快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的问题,崔巍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文旅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统筹为可以相互借力的“一盘棋”,既可以节约开发资金,又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各地独具特色的资源;
其次根据发展需要,在相关大专院校开设文化和旅游对口专业,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使文旅融合真正成为提升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推动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
王一君
尊重和发展文化艺体领域传统师承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认为,传统师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文化艺体领域高端人才、传承独家技艺的重要途径,符合工美、戏剧、曲艺等领域教育特点。
王一君建议,借鉴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在政策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逐步研究制定文化艺体领域各个行业传统师承教育的道德公约、发展指南、资格考核管理办法等,为传统师承教育对接院校教育或社会就业提供依据。
王勇超
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 赋能文旅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超认为,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积极创建以唐诗为代表的西安城市名片。
王勇超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希望在国家层面的引导、鼓励、扶持下,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创新弘扬,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各类文化竞相绽放,为新时代文旅事业发展赋能。
裴春亮
出台文化乡村方案 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建议,边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文化场所偏少、文化活动单一、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设施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裴春亮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乡村”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群众参与,加大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特色民居、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好国家扶持政策,从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乡村特色旅游的扶持力度,提振农民的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丁磊
聚焦数字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建议,新冠疫情加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以历史文化、古迹资源为依托的“文旅1.0”,迅速向以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转型,数字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动能。
对此,丁磊委员在“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案中建议: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拓宽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深化科技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点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企机构数据共享开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提供专项补助等多举措刺激消费,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范稳
加强数字产业建设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旅游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国内方面,云南大理、丽江等过去游人如织的热点旅游目的地都暂时“停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文化产业却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加速期”。
范稳认为,全国仍有大量的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在数字化方面相对薄弱,尚待升级。他建议,数字化产业开发对传播和传承我们的文明很有帮助,但目前只有故宫、敦煌等少数成熟的范例,一些博物馆的尝试还未及向社会推广,因此有必要继续为此呼吁。
郑晓幸
在巴蜀文化走廊建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认为,探索共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
郑晓幸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加强西部地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六条举措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注册管理;二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圈;三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元资金投入体系,深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五是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行动计划;六是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行动计划。
朱虹
“文旅+科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虹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江西的文化传播、景区推广等带来了全新便捷的方式与途径,江西省各地积极借助科技,采取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提供优质移动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享受到许多精神食粮。
朱虹建议,江西应积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抓住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江西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开发建设一批指尖博物馆、线上研学、动景穿越、手游直播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数字企业。
朱鼎健
持续深化改革 激活产业创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认为,新经济时代的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改革,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适用性,通过金融改革创新,赋能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旅游业对我国的经济内循环做出新贡献。
要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上市条件,提高旅游企业上市比例;进一步推动旅游资产证券化,增强旅游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创新支持模式,打破旅游企业的融资壁垒,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
柯军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塑造东方戏剧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提出了塑造东方戏剧品牌—“汤显祖”的建议。
柯军认为,应该转变“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对标西方莎士比亚的品牌成功,借助数字科技,让“中国戏曲品牌·汤显祖”实现标识化、统一化,全世界人民即便宅在家中也可欣赏,中华戏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未来,运用3D人像复原技术还原汤显祖,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导赏首讲,成功塑造东方的戏剧品牌。通过搭建汤显祖大剧院、组织“汤显祖·东西文化戏剧”线上演出季(展览周)、加强“汤莎对话”对外系列交流等载体形式,真正实现这一品牌国内叫得响、海外传得开。
曾娜
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匠人之心和创新之志
全国人大代表、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鉴创新中心总经理曾娜认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需要既有匠人之心,又有创新之志,传承中创新,为国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
对此,曾娜建议:一是加强运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承和弘扬,对新媒体语境下诞生的优秀的“非遗”传播项目提供政策扶持;二是成立相关“非遗”传承保护委员会,推进系统性保护和措施落实;三是讲好非遗文化故事要有方式方法,反对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没有根据地讲故事,要用历史、用事实、用科学、用文化、用情怀讲好非遗文化故事,进而共同讲述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四是要将文旅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强化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许江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重视青年和城乡一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建言献策说,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重视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呼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许江委员提到,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这个提法中的“一体”用的特别好:“何为一体?就是要软硬兼顾、精通一体。软硬就是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城市的硬设施、硬条件,软件就是我们传播的内容、输送的艺术创作。精通一体就是精品艺术和通俗艺术互相配合、互动共生。”
黄细花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旅控集团总经理黄细花认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让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新、水源更加洁净。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实现村容整洁,可使文明旅游新风持续不断地推进到乡村,从而推动乡风文明水平的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乡村群众就地勤劳致富,有助于解决因为外出打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夫妻交流、留守老人养老等深层次社会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拥有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马萧林
高质量文化产品促进文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带动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博、考古等领域的关注,大大促进了博物馆行业的发展。
马萧林认为,把互联网的新技术与博物院的老‘古董’充分结合起来,让文物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跨越时空限制,更深入广泛地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针对文物的保护和建设,马萧林建议,各地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员的管理和培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春法
新技术正在改变博物馆的“叙事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建设智慧博物馆是促进文物‘活’起来的基础工程,是世界各国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让文物走出库房、展厅,走上舞台,并且‘走’上云端,让观众与文物互动起来,构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力求使古老的文物焕发新时代的活力。
王春法建议,应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的升级,加速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并从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线上线下服务,提升跨领域融合发展能力。
白庚胜
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更“出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认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在两会上提出,要推动西南联大文化IP建设,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白庚胜建议,西南联大应该做巨大的数据库,把现有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建设得更立体、更现代,用4G和5G的技术,从实物的感知直接到虚拟的对话,把西南联大认识透、展览透,立体地做起来。同时白庚胜用“全息”的概念指出希望保证西南联大信息的完整,改变资料缺失导致人们对西南联大理解片面、局限的现状,最终将历史留存。
杨扬
提升行业安全意识 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走进校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认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为体育工作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要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些任务布置得非常具体,让体育人也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杨扬建议,建立冰雪运动校园联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冰雪运动校园联赛。通过学校的平台,建立学生冰雪运动联赛,让孩子平时有练,定期有赛。让体育竞赛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孩子在比赛中感受挫折教育,以及团队之间相互鼓励、支持的凝聚力。
马一德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一德认为,我国在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马一德建议,组建国家文化公园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构建一体化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统筹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工程,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参与文创产业,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体验方式。
梁倩娟
与政府一起发力 打通农村物流、电商“最后一公里”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认为,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的网络销售渠道能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电商或者说直播带货能够吸引挖掘出一部分人才,同时也可以倒逼咱们农村产业的发展。下一步,电商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作用。
梁倩娟建议,下一步跟农村物流体系有关的部门能一起发力,打通农村物流、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三级物流体系能够完善的话,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农产品‘走出去’。
苏伯民
期待建议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深入,丝路沿线国家交流日渐增多,急需一个聚焦于丝路文化交流的平台,地处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唯一交汇地敦煌,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70余年的敦煌研究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苏伯民建议,希望在国家层面能够建立一个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把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能够放在更加显要和突出的位置,从国家层面予以重点的保障和支持。
范小青
运用数字化手段 推动传统文化资源IP化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认为,IP模式是数字文化领域的一种独特发展模式,在国内还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中国式IP”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式,否则只能跟在国外模式和经验之后,一直处于落后地位。
范小青建议,第一,引入‘新文创’的核心理念,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IP化,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第二,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IP开发,实现良好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进一步健全版权保护机制,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让更多有技术能力和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传统文化资源的IP挖掘和培育事业中。第四,在加强IP开发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要“以‘科技+文化’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立场和观点。本文著作权归搜狐焦点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文时,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