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渡滨江绿地,北至张杨路,南至塘桥新路,岸线长度约1公里。在这里,不仅可以漫步亲水平台,感受浓浓绿意,更可以体验工业文明带来的视觉冲击。现代与历史,工业与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老白渡滨江绿地的前身
曾经的老白渡是上海港最大的煤炭装卸区和上海第二十七棉纺厂所在地
老白渡码头原分为老白渡码头与张家浜码头。解放后,由上海港务局接管经营,统称老白渡码头。1987年,老白渡码头经改造成为拥有五个泊位,其中二个为万吨级卸船泊位的,年吞吐量近2000万吨的当时上海港最大的专业煤炭装卸码头。
老白渡滨江绿地的前身就是这个上海港最大的煤炭装卸区(上港七区)和上海第二十七棉纺厂。20世纪末,浦东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按照黄浦江两岸发展规划的要求,上海港码头先后迁出了黄浦江,上港七区也迁出塘桥社区,移到罗泾继续从事煤炭装卸作业。上海第二十七棉纺厂也搬离此地。
绿地改建时将原有码头遗迹和工业元素进行了保留并重塑:原煤炭码头的桩基形成的“木桩矩阵”,好似武林高手练功用的“梅花桩”, 成为一道新景观。原煤炭码头装卸区上使用过的煤斗、抓斗、铁锚等重塑在滨江大道上,还有原上棉二十七厂的部分烟囱,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发生的故事。不仅如此,绿地还利用了原有的废旧材料再造了坐凳、花箱、广场等设施,别具特色。
这里视野开阔,向北可眺望陆家嘴繁华景色,整个外滩尽收眼底;向南可观赏南浦大桥及原世博地区的部分场景。园区内花草繁茂,其中最为亮眼的是这里主打色叶植物,形成 “春华秋实、夏茵冬枝”的四时景观,与周围建筑相映成趣,把滨江衬托成一幅彩色背景画。
“老白渡”名称的由来
说起“老白渡”这个名字,乍听起来很是奇怪,其实有一段历史。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官府在此渡口设立民渡,原名万安渡,以“划子船”往来于浦江两岸。道光八年(1828年),苏松太道台设立的义渡局在此配置48艘义渡船,免费载客过江。因设置较早,习称“老摆渡”。
1907年后,渡口被日清公司控制,在此用小轮船摆渡。凡是日清公司的职员都可免费乘船过江,商贾买票者可与职员入舱坐在一起,工人则站在甲板上或船梢头。一些小商贩及贫民也可随人流过渡,不需付船资。“摆”的谐音为“白”,日久,“老摆渡”被人们改称为“老白渡”。
“老白渡滨江绿地”邮资机戳
即将发行
植树节当天,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发行纪念封一枚,同时航海邮局发行以“老白渡滨江绿地”(上海航运文化地标之一)为原型设计的明信片和邮资机宣传戳一枚。以上邮品于3月12日在霍山路150号航海邮局发行。
来源:上海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