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东路上有一排门面
拐进去是曲径通幽的另一番景象
胡湾里共有五条街
从一街到五街大约跨越两个巴士站的距离
走进胡湾里,似乎时间延长
空气都变得慵懒
......
胡湾里最老的民居,建于清朝,后有修缮,现存为泥砖墙瓦砾顶,墙上有壁画和木雕。
香洲区第二小学创办于1967年,前身是珠海县红旗小学,1984年改名为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小学。
胡湾市场对面的墙上,挂着1983年胡湾园艺场全部土地被统征的公告。今天的胡湾里,从这里开始。
1994年建成的“胡湾里”墙面,位于胡湾二街。
探寻胡湾里的故事
开启一场时空之旅
产量最高的胡湾生产队
从卫星图上看,胡湾里像一个阶梯,依附山势,低矮楼墅四四方方排放,自成一片。胡湾位于珠海市政府的西南方,始建于清朝雍正八年(1669年),胡氏族人迁徙到此地,因地处弯口,故以姓和地形定名。
胡湾里现图
这里的古建筑屈指可数,也似乎找不到历史的刻痕,解放后60年代初,祠堂、庙堂和泥墙、泥砖屋已破败拆除。现存的只有一口水井,建于大约70年前,与古井年级相仿的胡景光,是胡氏家族第17代子孙,土生土长的胡湾人,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
胡湾里现存的水井始建于1954年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地,祖辈在这里开荒种田,丰衣足食。市政府、望海楼,到吉大山那边,都是胡湾的。”谈起这些,胡景光满脸骄傲,那时候大队七条自然村,胡湾的粮食产量稳居高位。二中所在地以前是果场,胡湾的果场远近闻名,“果场地广肥料足,我们种出来的番石榴又大又甜,卖得非常好!1977年我还作为农业代表到佛山地区参加各种座谈传授经验。”胡景光说到。
同样是原住民的胡润科提及胡湾的果场也感慨万千:“我们那时的生活就非常好,改革开放后鼓励生产,谁有劳动力谁就去种植。种出的东西不愁卖,胡湾菠萝更是在澳门卖到出名。”胡湾共有四个果场,“二中体育场以前是种李子的,产出来的李子这么大一个!”胡润科比划到,“最大的一个果场是网地埔果场,那边是平原,地形像一张网,种了不少荔枝。二中宿舍那片是种番石榴,还有现在老年大学那片种金桔,走下去二街那边盛产菠萝......”1979年珠海成立经济特区,胡湾生产队改编为香洲区胡湾园艺场,种植产品更是丰富多样。
胡润科翻开族谱,回忆当年故事
除了胡湾的果场,胡湾市场也曾是一代人的记忆。胡湾市场1964年建成,刚开始铁棚沿街一排延伸,各种摊档荟萃,烟火气息鼎盛,“以前的市场非常旺的,很多汽车都停在这边买,单位都专门过来这边采购。”胡润科回忆到。
现在的胡湾市场
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今天的胡湾里几乎全部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渐生长的。1983年,珠海市政府委托市组织部统征胡湾园艺场全部土地(余自然村3万多平方米土地未被征用),从此,胡湾村被改编为胡湾里,属珠海市香洲区狮山街道办胡湾社区居委会管辖至今。
土地统征,像胡光景、胡润科这样的农民们只能外出闯荡,那片农耕劳作的热闹场景也被永久封存在记忆的长河中。城市日益变迁,水泥路覆盖田地,一栋栋楼墅叠起,胡湾里成为城市的中心,然而在城市不断更新的浪潮中,它又宛如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如今,胡湾里与周边繁华商业泾渭分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内在气韵,成为隐匿在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走在胡湾的小巷里,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情,斑驳静穆的灰石墙,瓦砖房檐上探出新绿,步调不自觉变得缓慢,老人们热情和你攀谈,路边的长凳是发呆的好地方。
外来务工者在这里租住,社区里的小孩开心在游乐设施上玩耍,他们不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是鱼塘农地,对于这个地方,他们自有一张全新的蓝图和想象......
任外面车水马龙
胡湾里独有自己的静谧祥和
深藏着关于这个城市的一切解读
忙碌却不混乱,平淡而不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