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山水不负民

旅游 昭通日报 2021-03-14 07:05

原标题:不负山水不负民

记者 莫 娟

初春的昭通,绿意盎然,风景如画。行走在省耕国学文化公园里,鱼翔浅底、沙鸥翔集;踱步近郊,田野乡村烟火袅袅,樱花、李花层林尽染。

从长江第一港到金沙江畔,从最美乡村到湖滨之城,城乡风光令人目不暇接,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长卷徐徐展开。四面八方的人纷至沓来,尽情领略昭通的美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凝聚着昭通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133”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一座果城“四个一”行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环保督察整改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持续优化,推进环评审批更好服务经济发展,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昭通篇章取得开拓性进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蓝天碧水交相映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一组组数据造就了这份蓝天下的闲适:2016年以来,昭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连续3年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特别是2020年优良率达99.7%,明显高于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优良率87%的水平,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创近20年最佳水平。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昭通的‘颜值’真是好!”天气晴好的时候,家住团结社区的李先生总是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图,秀一秀那抹“昭通蓝”。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守住一片蓝天。昭通市纵深推进“四个一”行动,深入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升级,“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减少城市燃煤消耗,常态化开展扬尘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和老旧车辆。

在昭通中心城市主城区,全长47.5公里的利济河、秃尾河穿城而过,曾经水清岸绿鱼儿跃波的两条河流,承载着昭阳城区几代人的浓浓乡愁。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沿河居住人口增多,加之管理工作滞后,居民沿河筑堤建房,污水直排、垃圾乱丢乱堆,导致河道堵塞、水质恶化,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环保部列为黑臭水体,并挂牌督办。

说起利济河、瓦窑河,沿河的居民苦不堪言,河道沿岸臭气熏天,夏季蚊虫乱飞,居民都不敢开窗,“谈河色变”。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和昭阳区委、区政府以河道周边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改善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利济河、秃尾河、东门小河等河道整治工作,制定了《昭通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昭通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保障工作方案》,累计投入资金8.49亿元进行综合治理,利济河已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不黑不臭,秃尾河及东门小河二次深度治理已完成。同时,昭通市已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评选,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利济河、秃尾河这两条“黑”“臭”了30多年的河经过集中整治完全变了样,河道沿线污水处理率从32%提高到82%,曾经人人躲着走的“臭水河”变成了水清、河畅、路通、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成为昭通中心城市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点赞。

在柔和的晨光中,乌蒙水乡公园碧波荡漾,漫步其中,心旷神怡;利济河、瓦窑河两岸绿树成荫,曲径通幽。

“这里没有了污水、脏水的踪影,流淌出来的水都是清的,治理的成效有目共睹。”在河岸上,市民李国珍向记者说起利济河黑臭水体治理后的变化。

“十三五”以来,昭通市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护好一江清水。深入推进“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618人,实现全市393条河流全覆盖;扎实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推开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九大攻坚行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昭通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国家示范城市项目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效,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东门小河、利济河、秃尾河实现消除黑臭目标,昔日的“垃圾河”“黑臭河”蜕变成“生态河”“景观河”。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78.84%提高到97.29%,提高18个百分点。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渔洞水库和18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2019年、2020年1—11月,昭通属于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0个城市之一。

“十三五”期间,昭通入选全国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盐津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3个(盐津县、绥江县、水富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27个,创建率87%;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社区)951个,创建率71%,优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富市获“云南省美丽县城”称号;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地)22个,总面积248.4万亩;湿地面积稳定在43.71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32.14%。

青山如黛空气新

以古镇位于镇雄县西部,一年四季,春迟、夏短、秋冷、冬长,常年云雾缭绕、高寒冷凉,平均湿度达80%以上。境内多为酸性黄土,酸、黏、瘦、薄,间有风化石、砂石土,农作物不经干不耐涝,抗灾能力弱。群众多种植玉米,年收成不到镇雄县丰产区域一半,也曾引进过新疆和漾濞等品种核桃种植,但是收入甚微,投入大、收益微、群众苦。

2018年,通过调研论证,昭通市北部8个县(市)适合大力发展笋用竹产业,这让大山深处的以古镇群众看到了希望,在镇村党组织带领下,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掀起了全民种竹热潮。以古镇岩洞脚村华竹山村民小组群众李锋银是笋用竹种植大户,他家共有耕地林地60余亩,已种植竹子60亩,5年后进入收益阶段,毛收入可达12万元。目前,全镇竹子种植面积已达4.4万亩。

以古镇深刻吸取零星发展农特产业而未能成功的教训,在绿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实施下,15°—25°以上的坡耕地、造林失败地和需补植补造林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留下的“三块地”(耕地、林地、宅基地)全部整合,连片建设发展竹产业。目前,已形成岩洞脚村华竹山、老林沟、大沟等11个村民小组8000亩竹产业连片区域,岩洞脚村潘家沟至老官房村落水洞、白泥巴洞、汪家寨3000亩连片区域,比道角村双山、白岩脚、水塘子等9个村民小组5000亩连片区域。同时,全镇从比道角村,经以古村、老官房村、岩洞脚村、黑塘村、麦车村,再接比道角村,适宜竹子种植区域全部种植,全镇连片,提升规模化水平,全力打造以古竹产业生态经济示范带。

2018年以来,昭通紧紧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政策,积极推行“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村级集体公司+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农户参与竹产业基地建设和低效竹林改造,提高竹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曾经的荒山如今已蜕变成了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竹产业基地。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措施让昔日裸露的山脊披上了绿袍子,绿色浸润着昭通儿女。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绿化一方群山,坚持应搬尽搬与应退尽退相结合,全市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26万户35.47万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还果322万亩,让人搬到人该住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持续开展“森林昭通”建设,完成营造林526.69万亩,林地保有量达186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53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35%提高到2020年的47.2%;着力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守护乌蒙群山;扎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由53.95%提高到99.25%,提高45个百分点;以特色示范型村庄提升改造带动全市干净整洁村庄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稳步提升;划定畜禽禁养区700个面积4896.2平方公里;医疗废物全覆盖全处置,固体废物处置全面提升,辐射环境安全可控,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用法治守护如画山水

民生无小事。无论是群众身边的“小”污染,还是突出的环境“大”问题,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让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坚持严格执法,巩固污染防治成果。昭通市坚持“精准、依法、科学”原则,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损害资源、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执法与服务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实行差异化执法、健全司法衔接机制,密切公检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水利、林草等部门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坚持“双随机”执法检查,加强赤水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检查。

一次次夜查,一沓沓资料,不少人熬红了双眼;一家家企业,一个个现场,留下了多少足迹。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天晴下雨,都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以抓铁有痕的作风、以雷霆出击的力量,击破了一个个环保问题。“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157件,罚款10110万元,着力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出环境违法案件。

环保督察整改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昭通全面接受了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综合督察、赤水河流域专项督察、绿盾行动、清废行动专项督察等多次环保督察检查,昭通市切实扛起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直面问题,不隐瞒、不回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决心真抓实改,攻坚克难,健全落实工作机制、高位高频调度、分片挂片包保、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联动发力、问责推动落实等措施推动环保督察整改,昭阳黏土砖全部取缔、三善堂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置;中小型水电站清理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实现全部拆除和复垦修复)、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划定全面落实、黄标车淘汰全面完成、有色金属冶炼实现转型升级、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关注、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补齐了大量生态环境短板弱项,有效化解了环境风险,消除了环境隐患。

截至目前,历次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271个问题,完成整改249个,完成率91.8%,其中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现场交办的24个问题已实现“清零”目标;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26个问题,25个已实现“清零”目标;历次环保督察交办的501件信访投诉举报件,整改完成499件,完成率99.6%。2020年9月省级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反馈的22个问题,正在制定整改方案,推进整改落实。

“十三五”以来,昭通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以“四个一”行动为总抓手,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弱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绿色”逐渐成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全市GDP从2015年的709.18亿元增至2020年的1289亿元,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彰显特色优势,绿色能源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白鹤滩水电站、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开发步伐加快,风电总装机32.25万千瓦,太阳能集中式光伏发电12万千瓦,新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70万吨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全面建成,200亿元水电硅材循环经济项目落户昭通;大力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提升绿色产业比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

行走在乌蒙大地,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天朗气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