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村有句俗语,叫“宁可夜宿荒坟,不可旅居古刹”,或许让现今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颇为不解。毕竟在中国历史文化留给国人的潜意识中,荒山野岭更容易遇见一些不干不净的东西,而古刹虽然听起来也是有些阴森,但好歹是佛门圣地啊。虽然在古刹中也可能遇到“小倩”,可是在荒郊野外的坟墓中不是更可能遇到“小倩”吗?
其实按照传统文化中的迷信说法来解释,如果一个人自认问心无愧,那么他就算住在荒郊野外的乱葬岗,也没必要担心邪气入体,毕竟身正不怕影子斜。然而古刹却不同了,这里是佛祖的居所,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根据传说,佛陀会在夜里普渡孤魂野鬼,所以古庙之中会有大量鬼魂谋求解脱轮回。如果一旦有人夜宿古庙的话,或许会打搅到佛祖的功业,这无疑会致使自己犯下孽障。
相信这种流传的说法对于喜欢听聊斋的朋友来说颇为有趣,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是只能徒增愚昧思想。虽然迷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这句俗语形成有一定影响,但并非这句俗语的真实由来。只不过由于古代科学还不发达,所以有些人会将这句俗语成因归给迷信。
实际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十分缓慢,天下十之八九都是荒山野岭。再加上古代富裕的地主家庭还是少数,贫困的农村人占了全中国绝大部分,所以穷则思变,每逢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便有不少人上山为寇。所以荒山野岭,是各种逃犯和山贼土匪的绝佳去处。
与此同时,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凡是要出远门少不了要途径山路,毕竟中国地形以山地居多。或许很多人久居现代化城市,没有走过山路,哪怕现今有手电筒或者手机,一个人独行在深山之中,手电的光亮也犹如萤火之光,何况是只有——甚至没有火折子的古人呢?
所以这种环境无疑会导致很多人出于本能地找一处住所来消除恐惧,于是深山老林中的古刹成了所有人最理想的住所,这也无意之中会使得普通百姓和盗贼们在古刹之中相遇,所以普通人在古刹很容易被谋财害命。像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和科学家沈括都险些在山中遇害,幸亏机警才得以逃出。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时间长了人们在山中赶路时也就不敢去山贼们容易聚集的古刹了,可是长途跋涉不休息也不行,所以人们宁可大多选择坟墓旁休息。之所以选择在坟墓旁休息,主要还是因为古人选择坟墓都是按照风水布局来挑的,这样选址的话坟墓周遭环境也不会潮湿,相对适合人休息。而且那些行恶多端的盗贼们也因心中有鬼,所以不敢靠近坟墓。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村的这句俗语说明了“鬼”比人更可怕。
至于原因之二,则是因为山中古刹年久失修,大多连遮风挡雨都困难,建筑结构也十分不稳,稍微遇到一点特殊天气便可能容易塌陷。就算没有极端天气,屋顶上时不时掉下来一块破瓦估计也能将人砸个半死,所以古刹的空间虽然给人安全感,但是其本身并不安全。
以上两点便是这句俗语的真正来源,只不过时间久了,传的人多了,有些人便忘记它的成因。再加上愚昧思想作怪,他们便以为这是暗指不要冒犯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