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高淳慢城,除了有座高淳老街,酒店旁还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漆桥古镇,走进古镇,却发现了藏着两大秘密——
古镇里孔性多,据当地《孔氏宗谱》记载,宋德祜年间(1326年)孔氏五十四代子孙文昱公来此定居。另据康熙六年(1667年)衍圣委员建孔氏宗词。可见孔氏定居此地己有660多年,从定居至建祠300多年,人口逐渐增多,聚居而为集镇。
漆桥汉代前称"南陵"。在南陵地溪河上有座木桥通行,为防腐朽并在桥上施以丹桥,地方俗称"漆桥"。该桥自汉朝就是连接苏南、皖南的交通要道。桥南和桥北以往建有进出的关卡城楼。桥与城楼,是古宁驿道的必经之处。漆桥全长28.6米,宽6.6米,千余年来,几经修葺。1953年改筑三拱石桥。
西汉时,溧阳县治固城已出现“圩市”,即集市贸易。从北面去赶集的人因河阻隔,极为不便。于是根据一位平当的设计师在河上构建木桥一座,又让工匠在上刷上一层厚厚的防腐油漆,使木桥经久耐用,故称“漆桥”,后人为纪念平当在此筑圩建桥、造福为民的功绩,专门为其雕刻一座高1.5米的全身大理石座像,立于漆桥老街东边的安墩头上,石像面向朝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毁坏,1 97 1年漆桥加工厂扩建面粉车间,毁坏的石像被埋入墙脚。漆桥中街西边后街,有一段长200米的平安池,为平丞相住宅旧址。2000多年来,漆桥几经损毁,几经建造,解放初期,县区人民政府将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桥身长28.6米,宽6.6米,现今保存完整。漆桥镇与漆桥村地名均由此而来。
漆桥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后来,人们又在桥南、桥北兴建店面和住宅,逐步形成一条街道。漆桥老街,全长500米,东、南、西三面环水,外围纵长1 000余米。主街弧型延伸,巷道对称,整个平面布局类似蜈蚣型。街区建筑造形为砖木结构,抬头观望,屋檐外挑,对门间宽不足2米,单体建筑三开间,两侧部分以木板作墙,临街门面仍保留了木板矮墙。二层临街设骑窗。布局前店后宅,上、下两层,数进纵深百余米。深入里弄探首凝望,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仍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富户人家门位砌厚墙,外有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这类明代造型,作为江南古民居风格已稀有难觅。过去漆桥镇主要以河连接水上交通。来自溧水县枕头山南麓、龙墩河与栗山之水,经漆桥河流入同城湖,全长13公里。因此,漆桥市自南宋晚期起已是高淳一处著名的集市。
漆桥街镇拥有20余种行业、百余家商户,其中粮油店,杂货店,布店,京广货店,锅铁店,香店,豆腐店猪肉店,染坊,黄烟店,糖坊,茶馆,石灰行,炒果店,此外还有酱坊、糖坊、漕坊、糕饼坊、磨坊、油坊。规模较大,资金较多的商店有孔信昌、孔廉记、朱永兴布店、永昌杂货店与鸿泰染坊等。漆桥街镇长年商贾如云,购销两旺,为高淳第三大集市。
漆桥自汉朝以来就是连接苏南、皖南的交通要道。古时桥南、桥北建有进出的关卡城楼。桥与城楼门洞,是古驿道的必经之处。改革开放后,漆桥商贸区已从老街搬迁到双牌石。老街经全面规划整修,枯木逢春,生机勃发,现已打造成为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孔氏第一古村落,桥北关门城楼也已复建,古荐古色,尤为引人注日,已成为高淳的一处旅游景点。
漆桥古村四面环水,超然独处,萧然物外。村落周边聚集了孔子后裔依旧在这里生活,古村上近2000年历史的老街巷,汉代古桥、宋代古井、明清建筑历历在目,最老的房子建于元朝时期处处可见。
千年一瞬,如今的漆桥古镇既有江南古镇的明柔温婉,更有历史人文的丰富积淀,让人品味乡愁,凝思怀古之地,追忆浓郁的古朴民风,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