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文化全面兴起,这无疑在推介宣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名片,提升社会效益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城,借助网络的传媒,一夜之间成为妇孺皆知的网红城市,人人争相前往打卡,形形色色的旅游文化节大赛方兴未艾,热闹非凡。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的升级,“旅游热”持续升级升温,有的网红景区甚至限制访问人口。不可否认,打造一个旅游IP不容易,“酒好也怕巷子深”折射出了一些地方的恐惧,急于迅速走红,打造“爆款”。然而,各种造节活动的开展、各种网红打卡地的涌现、各种应接不暇的热闹之后,还需要更多的沉潜。
旅游文化应该顺从民心民意。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民心民意,盲目跟风造节、肆意折腾,不仅起不到宣传推介的作用,甚至与愿景背道而驰。一些地方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一相情愿地开展旅游文化节,造成“强扭的瓜不甜”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开展文化旅游节,最重要的是问需于民,让利于民,让当地群众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诗和远方,是心之所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户外,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更渴望精神的饱满、心灵的充实,旅游的最原始的目的是愉悦身心、领略城乡风貌、品位自然风光、了解风土人情等。可是,个别景区刻意解构经典、制造低级趣味,甚至虚无历史、泛娱乐化,那样只会破坏游客的旅游体验,升级反感程度,成全“一次性旅游”。需要看到,表面上是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但实质上这种“投其所好”是建立在猎奇心理,它瞄准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误解。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日益富足,游客外出旅游的动机虽说是千差万别,口味需求不尽相同,但旅游文化节应警惕过度娱乐化,野蛮制造“噱头”迎合猎奇心理。旅游服务确实需要“精准供给”,更多的是要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莫让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功利化的旅游文化节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旅游文化应该平衡好经济和管理。最近眉山的穿越城火了,虽然据很多人反映夜景确实不错,但其实也反映除了一些问题,比如停车难,摊贩乱喊价,还有的网友吐槽就是去看人头的,鞋都挤掉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同时它的表演时间只在周末晚上,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也是必不可免的,旅游文化火起来后更重要的是需要去管理,去开拓更好更漂亮的可玩之处,让游客不在是一次性旅游。(张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