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就像是春节的尾巴,老天津卫一定要在这天狂欢一回。正所谓“银花火树几相承,拥挤冲衢竞看灯,金吾不禁庆升平,处处灯光半光明”。如今特殊时期不宜聚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去了解一下当年天津的元宵节。
早年间天津的花灯当数估衣街、大胡同、东马路和宫南宫北大街等地最佳。民初时期,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天津卫的商家们都要斥资举办悬灯赛会,一是为庆贺节日,为节日增光添彩,二是以此炫耀商家的实力。除沿街店铺加添灯彩外,官方也要在金汤街、金钢桥、万国桥接线装灯,把海河装点得分外妖娆。黄昏之后,各种花灯争奇斗艳,亮如白昼,锣鼓声喧,火树银花,爆竹之声,不绝于耳,游人如织,途为之塞,就连不常出门的妇女们也过来开开眼界,可谓万人空巷。各商店门前鸣锣响鼓,燃鞭炮、放焰火,街市游人入夜不绝。
早期的花灯多为绢制和纱制,后增加了纸扎与玻璃制,以各绸缎庄为佳。天津各灯店以华锦灯铺最著名,莲船、走马、莲花等形态各异,玲珑精致,大小俱有,朴素与个性并存。当年最流行的便是在宫灯上绘制整套的《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连环画,均为精巧的山水人物,惟妙惟肖,全副宫灯的代价可达一百块大洋以上。还有一家酱园门前居然挂了一盏冰灯,虽说是出奇制胜,别开生面,但也因当年天气奇冷才得以实现。后来因为天津的冬春之交多不上冻,何况里面还要点上蜡烛,冰灯挂上半天就化了,因此这种冰灯便绝迹市廛。除一些传统作品外,还有配合时事的花灯,如1931年的“雪耻灯”、1938年的“航空灯”“国防灯”、1946年的“胜利灯”“复员灯”等,给百姓喜闻乐见的花灯赋予爱国意义。
至晚上八九点钟,游人达到顶峰,各商店的伙计们将观灯人群分开,匀出一块宽敞地带,开始燃放焰火盒子。他们先将一些木棍架于街头,再把焰火盒子悬置其上,随着一声“站远些”,焰火腾空而起,人物、山水、楼台殿阁等现于焰火之中,栩栩如生,惹得观众情不自禁地喝彩,人声鼎沸,热闹至极。也有一些商店集众人敲法鼓,所敲“老三点”“乱三点”颇有可听之处。
元宵是上元节应时的食品,看完花灯的人们回家后,一家人围坐桌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其乐融融。元宵馅种类丰富,故称什锦元宵,当年它也是迎接“姑奶奶”的美食之一。当年,出嫁之女在这天要被接回娘家,贵如上宾。
正月十四,家家必要蒸“刺猬”“老鼠”“元宝”“银锭”之类,一大早将“老鼠”置于窗台之上,头冲外,晚上则调换成头朝里,以示驮元宝回家,祈盼当年财财滚滚。正月十六日,居家妇女有走百病之举。午饭后,她们成群结队,盛装出游,逛马路,串亲戚,游公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