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内的乐山大佛,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佛像端坐于风雨之中千年,依然巍峨耸立、姿态庄严。然而人们却有一个疑问,乐山大佛为何会直接暴露在外?其实在古代,乐山大佛是拥有佛阁,只是由于一个原因被彻底毁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考古专家又能否对佛阁进行复原?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与岷江三江交汇处,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古代时,乐山地处三江汇流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其水势相当凶猛,来往客商的舟楫经常倾覆。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当地僧人海通禅师决定建立大佛镇住水势。
乐山大佛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动工,后因海通和尚去世,导致工程一度中断,后朝廷节度使捐钱捐物继续修建大佛,最终在四十三年后将大佛建成。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同时也被列为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面对乐山大佛的恢宏气势,游客们无一不感到震撼,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心头也泛起疑云,如此伟大的摩崖石刻,为何古人会令其直接暴露在外呢?难道不应该为其修建一座佛阁吗?
乐山大佛果真没有佛阁吗?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在考古专家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明确确定乐山大佛拥有佛阁,并且佛阁的规模还十分庞大。在研究乐山大佛的过程中,专家们根据苏洵《游凌云寺》诗中的内容推测,在1037至1059年之间,当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乐山大佛窟进行修复,不仅仅为石刻造像重新装了金身,彩绘了服饰,而且还重建了大佛阁,并将其名改定为“天宁阁”。诗作原文为“半日缘云看九峰,江狂树怪满双瞳。可怜玉磬僧廊下,未奏一声郊庙中”。由此可以推测,在宋朝之时,乐山大佛应该并不是直接裸露在外的。
但推测只能是推测,诗文是艺术性极强的文学表达形式,故此不能作为铁证。不过有趣的是,正当考古专家们对此无计可施时,另外一个发现却成为乐山大佛有无佛阁的佐证。因为在近年来对大佛的维修过程中,文物工作者无意间在大佛胸口出发现一个深洞,洞中赫然摆放着一块残损的石碑,石碑上文字记载也清晰可见。通过仔细辨认,研究者确定,石碑上记录的文字,正是宋代人重修天宁阁的经过。也正是乐山大佛胸口大洞石碑的出现,为其拥有佛阁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乐山大佛佛阁的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便是乐山大佛佛阁的样貌究竟如何?对于这一问题,专家们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经查阅资料发现,古人的确对其进行了描写,而且描写的方式并不是文字而是绘画。明代仿宋人夏圭《长江万里图》中的大像阁,其基础柱更是延伸到了岷江之中,极好地体现了古人表述的“像阁与山齐”。
范成大表述的“自头面以及其足”全覆盖乐山大佛的原貌。由此我们判定,如果以乐山大佛通高71米高度计算,要“自头面以及其足”全覆盖乐山大佛,大像阁的高度应当在90米左右。可以想象,在千年之前,大像阁与金身大像交相衬托、巍峨壮观,古人登阁朝佛,定会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乐山大佛佛阁,专家们甚至动用了先进的设备,对《长江万里图》中的画像进行了微缩景观复原,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扩大。最终的结果令人满意,我们也可以清晰的发现,整座佛阁依山傍水气势恢宏,一旦登临阁顶极目远眺,必然会产生各种特殊的遐想。
谈到这里,我们还是希望乐山大佛的佛阁能够得到重修。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可以保护文物,而且还复原了文物的原貌。美中不足的是,该种做法也存在缺点,因为在远处眺望而去,大佛就会被佛阁遮住,难以被人窥视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