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
处长室 洛阳市老城区九都路有一座院子,它不算很显眼的,却与其他院落看起来大有不同。院子门口的牌匾上,“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11个金灿灿的大字,昭示着这里曾经经历过战火硝烟年代,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经历过的可歌可泣。从1938年诞生到1942年全体工作人员撤离,短短几年时间里,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承担着沟通豫西地区与红色革命根据地人员、情报、物资输送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路线上的一枚坚强“枢纽”,为后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几经波折办事处艰难成立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西北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按抗战序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第十八集团军相继在国统区一些主要城市成立办事处或通讯处,这些办事处是沟通两党的桥梁,也是外界了解共产党八路军的窗口,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就是其中一处。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以下简称洛八办),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1938年10月,刘向三带领50余人从延安赶赴洛阳。时任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担心办事处的成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拒绝在洛阳设立办事处。经过刘向三多次争取,最终程潜同意留下10多人在洛阳设立通讯处,其余人等一律退回渑池待命。1939年1月,卫立煌担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刘向三随即向他提出“将通讯处改为办事处”意见,1940年5月通讯处正式改名为办事处。 抗战革命战线上的坚强纽带 在洛八办纪念馆的展室内,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再现着当年洛八办的重要位置,“洛阳是当时的河南省政府所在地,位于陇海铁路线上,向西能与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沟通如有需要可转运至延安,向北可与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连接,向南还可为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输送人才和情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王丹介绍,洛八办成立之初,毛泽东在与刘向三谈话时亲自部署办事处的主要任务:一是准备在日军渡过黄河后,在河南打游击;二是开展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三是为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为此,洛八办在成立之初就对豫西的军政形势进行了详细调查,与晋南八路军唐天际部和新四军彭雪枫部建立通讯联系,并与豫西省委共同举办党员干部游击训练班,时刻为武装斗争做充足的准备。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受战线过长和敌后八路军的牵制,一时无力攻占豫西,洛阳暂无失守之虞。1939年3月刘向三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向中央做了汇报洛八办武装斗争工作暂告一段落,工作重点转向其他方面,成为连接延安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王丹介绍,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当时日军阻断延安与各地的联系。洛八办在此时就承担起连接起八路军总部与延安,以及延安与华北华中根据地的交通,使过往人员和物资有了中转站和落脚点。 洛八办在当时开辟出东南西北四条交通线,东到新四军彭雪枫部,南到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另一条延伸到新四军李先念部。西则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并可继续转运至延安,北则可到八路军总部武乡。在此期间,刘少奇于1939年三次经过洛八办往来延安与竹沟。1940年5月,朱德、康克清及一批干部从晋东南八路军总部经洛阳回到延安。1939年9月,徐海东、刘瑞龙等50余名军政干部随刘少奇从延安经洛八办到达华中等。 输送革命人员与情报线索的强力动脉 在1940年初,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开始对洛八办办理通行手续开始实行刁难限制,常常久拖或不予办理。为了及时、安全地完成人员和物资的转送,洛八办通过其他机构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以他们的名义为过往人员办理通行手续。如利用“工合”、朝鲜义勇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70分队等,这样过往人员就能较快地到达目的地。1971年,在洛八办旧址的水井中发现59枚徽章,其中就有“工合”、朝鲜义勇队等机构和组织的徽章,证实了洛八办当年以其他机构为掩护,开展交通护送工作的重任。据不完全统计,“经洛八办转送的我党、我军人员约70批,1400人”,通过洛八办介绍输送到各抗日根据地的进步青年有2700余人,洛八办作为延安与华北、华中根据地的交通枢纽,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支援了抗战。 1941年底,由蒋鼎文接任卫立煌成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在洛阳上任后,即令洛八办在一个月内撤离,对洛八办的监视也从暗中观察,转变为公开跟踪。洛八办已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经多次请示总部,最终决定撤离。从1938年设立到1942年撤离,短短几年的时间,洛八办已经成为革命根据地之间传送革命人才和情报物资的大动脉。 如今,洛八办依然矗立在洛阳街头,如一颗闪闪红星,讲述着当年为革命不懈奋斗的往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洛八办积极谋划,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历史、缅怀先烈。(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曼通讯员栾少鹏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