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滩的烟花在上海的夜空绽放,黄浦江的水载起一波碎影流光,2021年的春节来了。上海第十批援滇干部已全部从云南返回家中,临行前,他们收到了来自云南新朋友们的祝福和问候。此时虽相隔千里,但山海之间,情深意重,此心同彼心。
不同于上海春节的热闹,2月初昆明东川的太阳谷难得安静,游客散去,篝火止息,果树蛰伏。
太阳谷是离昆明车程最短的一个大峡谷,岩头村的村民邵小雪对这里很熟悉。小时候,父亲邵天稳经常带她用脚丈量村庄的土地,用眼睛认识乡土世界。他们一起坐在悬崖边,太阳谷的风从脸上吹过,蕴含热力的阳光落在山头,草木的香气弥散在空气里。小雪记得父亲说,你看,这里风景这么美,却没有人在意。
邵天稳是个“怪人”。前半生,他是一个很“有劲儿”的年轻人,扒火车上学、当乡村教师、自考东川师范、谋得阿旺镇的教职、去云南艺术学院进修,一路从“山里娃”成为了“城里人”。1999年,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岩头村。望着东川层层叠嶂的山和散落其间的村寨,邵天稳说,他要在太阳谷建一个彝族村寨,让外乡人“穿越”到五百年前感受到当地的农耕文化。
邵天稳
2018年,太阳谷迎来了自己的契机。这一年,上海第十批援滇干部来到云南,普陀区的援滇干部边慧夏挂职昆明市东川区。
很快,边慧夏听说了邵天稳等村民想要建彝族村寨,推广民族特色文化的想法。他是一个资历丰富、办事实在,对产业扶贫有自己见解的上海干部,特别邀请了普陀区、昆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来考察。最终岩头村推出了集彝族歌舞表演、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太阳谷·千鼓彝寨项目。
边慧夏在昆明市东川区
边慧夏总结,这是一个“1+3”的项目,“1”是指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3”是指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和就业扶贫。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惠及更多村民,他和同事开发出岩头村种植小区项目,主要是在彝寨附近建设红豆杉、果树等种植和山羊养殖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然后以资产租赁的方式租给彝寨项目的运营方,每年的收益再分给贫困户。项目不仅为贫困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够丰富太阳谷的景观,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就这样,99间彝族原始土屋建起来了,88盘磨搬进寨子,77口缸蓄起了水,一条玻璃栈道出现在小雪和父亲静坐观风的悬崖上,1000多棵果树和红豆杉扎根山头,羊在林间咩咩地叫。岩头村、干余村……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28个人在太阳谷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据统计, 2019年初试营业以来,太阳谷·千鼓彝寨已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带动岩头村委会2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
太阳谷·千鼓彝寨景观
干余村的邵旭梅在彝寨找到了新工作,一个月包吃包住还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穿着好看的民族服装在花田和火塘边唱歌跳舞就能够赚钱,是邵旭梅从来没有想过的好事情。在进入太阳谷工作之前,邵旭梅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依靠种植洋芋养活自己,过年的杀猪菜、新衣服更是从来没见过,以至于出来工作时连一套像样的床单被罩都没有。
在太阳谷工作了一个月,邵旭梅拿到了第一份工资,生平第一次去功山镇的集市为自己买了一条新裤子。在邵旭梅的印象里,功山镇很大,走在街道上很容易迷路,而在地图上,功山镇不过是昆明市寻甸县辖区内的一个镇。世界的广阔超出邵旭梅的想象,但她现在知道,上海是长江上游的一座大城市,来自普陀区的帮扶让她有了稳定的工作。
看着银行卡里的存款一点点增加,邵旭梅想起了大家一直讲的那句话“只要努力,任何人都有机会”。
邵旭梅
如今,东川区已在2019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边慧夏离开东川,去往昆明挂职。但上海和太阳谷的故事没有结束,2020年10月17日,彝寨的姑娘们应普陀区的邀请到上海来推广民族文化。小雪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在虹桥机场、黄浦江邮轮、外滩唱起欢快的山歌,观众和路人用镜头捕捉她们的笑容和服饰,更多的人知道了云南的这个小山村。
结束上海之行,姑娘们“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节奏太快了”,地铁一刻不停息地穿梭在地下轨道,闸门打开,人群涌出涌入,他们的脚步仿佛是时钟的针脚。习惯了云南慢节奏生活的姑娘们有些不适。
当这种快节奏出现在餐厅,小雪说,大家觉得既新奇又佩服,她举例,比如(替游客)拿一个碗过来,是慢悠悠还是快速反应,感觉真的不一样。“一分钟就是一分钟”,姑娘们把上海“时间”带回了村寨,大家的脚步更快了,新世界和新生活在召唤她们。
提起东川的变化,边慧夏说,“我由衷感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和一个地方的蜕变联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
边慧夏在梨坪村
这种幸福不仅来自太阳谷,还来自梨坪村。那里本来是一个十年八旱,水比肉贵的山村,祖祖辈辈只能种植红薯和玉米“靠天吃饭”。为了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边慧夏和同事找到了上海淼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可以利用水流落差的动能将山脚下的水泵到海拔一千多米的村里。梨坪村吃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人背水吃。
解决了水源这个短板,再加上当地突出的光热条件,梨坪村开始琢磨发展高山枇杷等果树种植。边慧夏也拿起了农具,平整新翻开的土壤,种起枇杷树。天空无云,但村民再也不怕没有水浇灌作物了。2020年的春节前夕,东方网记者也来到了梨坪村,亭亭的枇杷树已长高了许多,村支书洪方华说,枇杷快要挂果了,村里还试种了车厘子,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变好了。
改变东川的援滇干部边慧夏正在家中度过全年唯一的假期,虽然已经离开昆明,但他也常惦记岩头村的红豆杉、梨坪村的枇杷、铜都街道的猪、拖布卡镇的五黑鸡……2月8日,边慧夏还在宜川路举行的劳模座谈会上夹带“私货”,推销东川的农产品。他说,一次东川行,一世东川情,他希望东川人巩固好脱贫成果,2021年事业蒸蒸日上,与大家共奔小康。
当外滩的烟花在上海的夜空绽放,黄浦江的水载起一波碎影流光,2021年的春节来了。上海第十批援滇干部已全部从云南返回家中,临行前,他们收到了来自云南新朋友们的祝福和问候。此时虽相隔千里,但山海之间,情深意重,此心同彼心。
不同于上海春节的热闹,2月初昆明东川的太阳谷难得安静,游客散去,篝火止息,果树蛰伏。
太阳谷是离昆明车程最短的一个大峡谷,岩头村的村民邵小雪对这里很熟悉。小时候,父亲邵天稳经常带她用脚丈量村庄的土地,用眼睛认识乡土世界。他们一起坐在悬崖边,太阳谷的风从脸上吹过,蕴含热力的阳光落在山头,草木的香气弥散在空气里。小雪记得父亲说,你看,这里风景这么美,却没有人在意。
邵天稳是个“怪人”。前半生,他是一个很“有劲儿”的年轻人,扒火车上学、当乡村教师、自考东川师范、谋得阿旺镇的教职、去云南艺术学院进修,一路从“山里娃”成为了“城里人”。1999年,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岩头村。望着东川层层叠嶂的山和散落其间的村寨,邵天稳说,他要在太阳谷建一个彝族村寨,让外乡人“穿越”到五百年前感受到当地的农耕文化。
邵天稳
2018年,太阳谷迎来了自己的契机。这一年,上海第十批援滇干部来到云南,普陀区的援滇干部边慧夏挂职昆明市东川区。
很快,边慧夏听说了邵天稳等村民想要建彝族村寨,推广民族特色文化的想法。他是一个资历丰富、办事实在,对产业扶贫有自己见解的上海干部,特别邀请了普陀区、昆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来考察。最终岩头村推出了集彝族歌舞表演、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太阳谷·千鼓彝寨项目。
边慧夏在昆明市东川区
边慧夏总结,这是一个“1+3”的项目,“1”是指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3”是指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和就业扶贫。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惠及更多村民,他和同事开发出岩头村种植小区项目,主要是在彝寨附近建设红豆杉、果树等种植和山羊养殖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然后以资产租赁的方式租给彝寨项目的运营方,每年的收益再分给贫困户。项目不仅为贫困户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够丰富太阳谷的景观,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就这样,99间彝族原始土屋建起来了,88盘磨搬进寨子,77口缸蓄起了水,一条玻璃栈道出现在小雪和父亲静坐观风的悬崖上,1000多棵果树和红豆杉扎根山头,羊在林间咩咩地叫。岩头村、干余村……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28个人在太阳谷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据统计, 2019年初试营业以来,太阳谷·千鼓彝寨已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带动岩头村委会2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
太阳谷·千鼓彝寨景观
干余村的邵旭梅在彝寨找到了新工作,一个月包吃包住还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穿着好看的民族服装在花田和火塘边唱歌跳舞就能够赚钱,是邵旭梅从来没有想过的好事情。在进入太阳谷工作之前,邵旭梅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依靠种植洋芋养活自己,过年的杀猪菜、新衣服更是从来没见过,以至于出来工作时连一套像样的床单被罩都没有。
在太阳谷工作了一个月,邵旭梅拿到了第一份工资,生平第一次去功山镇的集市为自己买了一条新裤子。在邵旭梅的印象里,功山镇很大,走在街道上很容易迷路,而在地图上,功山镇不过是昆明市寻甸县辖区内的一个镇。世界的广阔超出邵旭梅的想象,但她现在知道,上海是长江上游的一座大城市,来自普陀区的帮扶让她有了稳定的工作。
看着银行卡里的存款一点点增加,邵旭梅想起了大家一直讲的那句话“只要努力,任何人都有机会”。
邵旭梅
如今,东川区已在2019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边慧夏离开东川,去往昆明挂职。但上海和太阳谷的故事没有结束,2020年10月17日,彝寨的姑娘们应普陀区的邀请到上海来推广民族文化。小雪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在虹桥机场、黄浦江邮轮、外滩唱起欢快的山歌,观众和路人用镜头捕捉她们的笑容和服饰,更多的人知道了云南的这个小山村。
结束上海之行,姑娘们“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节奏太快了”,地铁一刻不停息地穿梭在地下轨道,闸门打开,人群涌出涌入,他们的脚步仿佛是时钟的针脚。习惯了云南慢节奏生活的姑娘们有些不适。
当这种快节奏出现在餐厅,小雪说,大家觉得既新奇又佩服,她举例,比如(替游客)拿一个碗过来,是慢悠悠还是快速反应,感觉真的不一样。“一分钟就是一分钟”,姑娘们把上海“时间”带回了村寨,大家的脚步更快了,新世界和新生活在召唤她们。
提起东川的变化,边慧夏说,“我由衷感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和一个地方的蜕变联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
边慧夏在梨坪村
这种幸福不仅来自太阳谷,还来自梨坪村。那里本来是一个十年八旱,水比肉贵的山村,祖祖辈辈只能种植红薯和玉米“靠天吃饭”。为了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边慧夏和同事找到了上海淼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可以利用水流落差的动能将山脚下的水泵到海拔一千多米的村里。梨坪村吃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人背水吃。
解决了水源这个短板,再加上当地突出的光热条件,梨坪村开始琢磨发展高山枇杷等果树种植。边慧夏也拿起了农具,平整新翻开的土壤,种起枇杷树。天空无云,但村民再也不怕没有水浇灌作物了。2020年的春节前夕,东方网记者也来到了梨坪村,亭亭的枇杷树已长高了许多,村支书洪方华说,枇杷快要挂果了,村里还试种了车厘子,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变好了。
改变东川的援滇干部边慧夏正在家中度过全年唯一的假期,虽然已经离开昆明,但他也常惦记岩头村的红豆杉、梨坪村的枇杷、铜都街道的猪、拖布卡镇的五黑鸡……2月8日,边慧夏还在宜川路举行的劳模座谈会上夹带“私货”,推销东川的农产品。他说,一次东川行,一世东川情,他希望东川人巩固好脱贫成果,2021年事业蒸蒸日上,与大家共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