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文化脉动)

旅游 人民网 2021-02-15 06:31

原标题:世界遗产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文化脉动)

图①:冬日西湖景色。

周高亮摄

图②:航拍西湖游船。

邵 丽摄

图③:人们在西湖游览。

邵 丽摄

图④:三潭印月一景。

周高亮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四十一处世界遗产。今年是西湖申遗成功10周年,世界遗产如何滋养城市文化?城市的发展和遗产的保护如何相辅相成?成为世界遗产后,西湖留下了样本。

从观光景点到文化景观

西湖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冬日西湖,暖阳、残荷,人们徜徉在山水间,和谐自在。本地人沈卓卿,从北京回到杭州后近10年,感受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享受着西湖带来的文化滋养。“这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周末就会带着孩子来西湖边逛逛。”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区以西地带,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从2011年至今,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已经10年。10年来,从观光景点到世界遗产,西湖呈现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当年主持了西湖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文本第一次提出了六大景观要素,即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世界遗产细分为自然、文化、自然文化双重、文化景观4类。西湖最后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陈同滨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而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因此,将西湖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这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曾担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的陈文锦,曾在西湖申遗期间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陈文锦是西湖的管理者,也是一位与西湖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他认为,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伴相依,互相烘托,互为表里,因此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它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所在。“西湖文化是以致中和为美学标准,以阴柔美和刚强美的和谐、端庄、秀丽为主要特征,以历史人文为情感交流对象,集多种景观、多种视角欣赏的自由度极大的古代城市公共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珍贵遗存。”

“西湖景观”以其湖山皆备、四季分明、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特色,承载了历朝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各种审美需求。并在“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文化传统背景下,拥有了突出的精神栖居功能。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高蒙河说,以前人们印象中的西湖是一个单纯的景点,现在越来越多人从世界遗产角度来看待西湖。从景观西湖走向人文西湖,西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从西湖到钱塘江

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相映成辉

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从清代创立至今,西泠印社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印学文化的重要代表。实际上,西湖吸附和融汇了包括西泠印社等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茶禅等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自然、文化交融互动的产物,西湖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遗产,而西湖的保护利用也不断探索完善,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经验。

申遗期间,西湖从2002年开始向游客免费开放,开展了十年综合保护工程。杭州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申遗成功后,杭州在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景区交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景中村改造、景区设施国际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杭州提出了西湖保护的“六个不”和“五个坚持”的明确要求,即“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设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通过全面、持续和科学的监测,及时掌握西湖文化景观以及区域内各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实现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管理树立了新的标准和典范,有力地促进西湖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状况的后续报告》顺利通过审议。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今天到杭州去看,无论是漫步苏堤白堤还是荡舟西湖,都看不到任何一栋侵入西湖文化景观的不协调的建筑——杭州成功了。从西湖申遗开始,杭州在钱塘江两侧建了新的杭州城,真正实现了中国保护历史城市的一个壮举。G20的时候,杭州城的美丽传向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杭州真正地实现了梁思成先生当年的主张: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

从个体保护到社会参与

让更多人享有世界遗产的分享权、受益权

2021年1月,单霁翔展开了一段特别的西湖之旅,他与当地的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见证者、体验者相遇、探讨,录制户外体验型的文化遗产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在互动体验中梳理、挖掘西湖的现实和文化价值。单霁翔尤其看重的是当地人的参与和互动,他认为,在保护过程中要给予广大民众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世界遗产。

在当地,志愿者、热心人士是西湖保护参与的重要方面。杭州西湖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于2004年,志愿者在假日旅游服务、西湖文化宣传、西湖山林管护、西湖环境保护、科普文保服务、社区服务、大型赛会等服务,为西湖申遗和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将西湖保护好,景区也通过各种宣教活动,推出“重读杭州”“走读世界遗产”等活动,将西湖的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高蒙河说,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内在关系,要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传承,激励居民、游客、遗产地相关者,让保护和传承变成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一个观点:“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

世界遗产可以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成为人们能共享的生存空间,让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在感受中了解真实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或许是西湖留给世人的启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5日 05 版)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