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地缘环境上一直是“九省通衢”之要地,表现最明显的便是交通发达,陆路、水路、空运等网络四通八达。在陆路交通上,铁路以其高效率和高机动性占据重要地位,武汉城区分布有大量铁路线网,有正式运营的,也有非正式运营的,比如在新洲区境内就有一条很特别的郊野专用铁路线。这条铁路线位于阳逻开发区,四周分布有工业园和高校,还有地铁直达,最重要的是铁路线是全开放式火车轨道,露天建设,延申东西,在宽阔的地形地貌上构成了浓郁的西北风情景色,它就是阳逻港物流枢纽线。
远城区少有的郊野铁路线。对于常年生活在武汉的朋友来说,对于铁路和火车肯定不陌生,毕竟城区内有四大火车站,还有众多城际铁路,相关线网穿越城区很多生活地带,但凡是有高架和隧道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全封闭的铁轨线路,对于高铁线网尤其如此。相对于城区内被密切保护的铁轨网络,一些从市区经过后又延伸到郊野的铁路线网,在“保护”力度上会稍弱一些(不代表没有),原则上也不会“开放”。不过,也有例外,与处在商业运营中的铁路大动脉不同的是,武汉郊区存在一些区域铁路专线,不参与商业运营,仅仅作为特定企业之间的物流枢纽,这类铁路和线网在管理上会松很多,画风上与商运的线网相差不大,阳逻港物流枢纽线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条郊野线网,又是物流专用,阳逻港物流枢纽线便非常独特。首先在于它的确是一条铁路线网,沿途的路基、铁轨、信号灯等硬件设施与商运的铁路如出一辙,是准铁路;其次,与准铁路严密的防护环境不同,这条铁路是全线敞开的。整体上,阳逻港物流枢纽线的走向是东西横贯,东边到达新洲区的阳逻港,最西段拓展到了黄陂区的汉口北滠口街道,连接两个远城区,跨度大,里程长(但与主流铁路线网比还是太短),发挥的运输作用明显。
全开放式露天火车轨道吸引人。阳逻港物流枢纽线最亮眼的风景段在新洲区汉施公路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以南区域,属于典型远城区。进一步来看,以汉施公路为分界线,物流枢纽线在公路以南地带,附近并无明显地标,是绵延成片的乡村和待开发区域。虽然入驻的工业园有几个,但距离物流枢纽线都有一定距离,如果非要罗列出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那就是在开发区春风村和武湖村之间,可能还要在村子的南边一点。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经过的物流枢纽线几乎不需要做任何的防护工程,毕竟沿线人烟不多,道路网络稀少,连高架和隧道都省了。自然种植的树木密集分布,灌木丛杂乱生长,偶尔能看到几座厂房,寂静无声的环境里,偶有火车驶来,瞬间响彻四周,成为亮点。
从汉施公路江北段无名路向南,过江北新时代后,快要到达江北工业园的路上,必然会看到经过这一段的阳逻港物流枢纽线铁轨。铁轨建在平地上,地势几乎与周边的马路持平,周边全是泥泞路基,铁轨两侧全是砂石铺设,青石收边,看着十分坚固。与常见的铁轨不同,这一条铁路轨道两侧都没有巨大的围墙和防护栅栏,与马路交汇处也没有高架和隧道,全敞开的露天环境,一览无余。交汇的十字路口处是两排简易的摇摆栏杆,上面贴着“铁路沿线,注意慢行”的标语,非常简陋。由于过路的人多,机动车、行人都有,将泥巴带到了铁轨上,淤泥一片,很不美观。
地形辽阔拍出浓郁西北风情画。这一段的铁路南北来看,只有一个轨道的宽度,一边是江北工业园,一边是汉施公路,垂直距离在几公里左右,人迹稀少。铁路两边的行道树种植年代久远,茁壮成长,形成了一长排的类似堤坝防护林般的效果,看似郊野森林。换个视角,鸟瞰东西方向,景致瞬间反转,目之所及处,是一条铁轨蔓延的画面。近处的铁轨,看着清朗明净,钢铁和水泥墩,铺设的砂石,很有秩序;远处的铁轨像一张网络,飞速排去,慢慢消失在天的尽头。铁轨两边是绿色的植被,开辟出的视线,泾渭分明,似乎很遥远的风景,又像是触手可及。
沿铁轨继续向西走,当然不能一直在轨道上,实际上,轨道一侧已经修筑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机动车道,刚好一车道宽。车道与铁轨之间非常近,大概在一两米左右,又因为没有任何遮挡,基本上一步就能跨过去。于是,在机动车道上拍摄铁轨的景色,视线很广阔,前方的景致里有铁轨和机动车道,还有两边宽阔的地平线,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在武汉境内,这样的平原地带少,加上有铁轨和火车车厢,构图之后,拍出的风景宛如大西北一样辽阔和冷峻,画风较为独特。
在这样的环境里拍摄风景是一件快意的事情,哪怕向前走出好几公里了,铁路和铁轨仍然没有尽头。前面还是一望无际的轨道,后面已经走过了数公里之遥,火车车厢偶尔来回,发出空旷的响声,让人觉得心胸开阔。没有行人,没有机动车,秋冬时节里,看到的景色都铺上了金黄色,这是西北风情画面,也是最真实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