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打出“宜居城市”口号的厦门,这座城市一直颇具流量,是一座能够经常在热搜上看到的城市。但也因为房价上的问题,厦门是否宜居历来颇有争议,那么这座沿海城市宜不宜居?它又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我们不妨不带着情绪,来客观地说一说。
厦门位于福建闽南中心,一直以闽南文化宣传为己任,除一小部分闽南红砖古厝以外,一些产业园、商业综合体、人造商业古镇的建筑设计都尽显闽南风格。但真正的闽南文化元素,还是得看泉州这座老城。不过,从文化推广的贡献来看,例如闽南小吃、风俗文化、历史,厦门确实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在近现代史以前,厦门历史在福建,确实是没有太多的存在感,连文献名邦之称的莆田,在古代都要比厦门耀眼许多。而一座城市是否有文化历史底蕴,看当地的博物馆就知道,这一点上厦门市博物馆确实是单调了一些。
属于厦门的篇章,是从清代开始的。受军事驻防影响,雍正年间的厦门,已是福建东南沿海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但文化中心仍是以福州、泉州为主,此时的厦门只能说是因政策影响崭露头角。
到清末开埠,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受华侨文化和西方先进文明影响,此时的厦门才正式开启了它摇身一变的岁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无数先辈谋求改变自强,而当时的厦门由于聚集着大量的爱国华侨,他们所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积累的财富,都给危难中的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些在鼓浪屿上的名门家族子弟,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他们在科学、教育、医疗、体育、音乐文化等领域,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而这就是鼓浪屿的真实意义,这座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谱写了那个时代青年最激扬的芳华岁月,也为后来的厦门铺垫了朝阳般的浪漫。
所以厦门从来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是什么?富有朝气,敢于创新,追逐一切美好的事务。这种青春灿烂般的朝气,让成为特区城市后的厦门,开启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虽有特区头衔,相比深圳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厦门只能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金门炮战停止到今天,厦门专注发展其实也就40多年时间左右。但由于地少、人口少,又错过了岛外共同均衡发展的机会,现在的厦门经济也只是一座二线城市的水平,早已被同期的深圳拉开不可逾越的距离。
尽管商务区百花齐放,会展片区、观音山片区、五缘湾片区都有高大上的写字楼,但对比一线城市CBD的占地规模、天际线,以及商业上的活跃度,厦门的CBD都算不上高,也算不上大。
实际上,厦门曾被福建给予了很大的厚望。但由于经济总量小,在厦漳泉一体化中也很难起到带动的作用。所以近些年,福建也在大力发展福州,这也给厦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抛开房价不谈,在福建人看来,如果选择一座城市来定居,那大概率是首选厦门。
海上花园城市,是厦门早些年就提出来的口号。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厦门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绽放,仅一条环岛路的绿化维护每年都是一笔惊人的费用。不仅城市街头绿化高,连路面的卫生都收拾得十分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
所以游客到厦门旅行,可能会对中山路、曾厝垵、鼓浪屿的体验大失所望,但一定会给厦门的市容环境打一个好评。这种高绿化的城市环境,以及干净的街头卫生重视,不就是宜居城市所重点提到的生活舒适、环境优美。
环境优美,人更美。厦门的城市素养,其实在各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在服务层面,无论是办理相关部门手续,还是在医院寻求治疗,都能够得到彬彬有礼的对待。
判定一座城市的素质,其实可以从公共交通层面找到一些依据。
在厦门的路面上,行人闯红灯的身影比较少。在礼让行人方面,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公交车司机,都能够做到先让行人通过。有时候行人还未过马路,公交车司机都会特意停下来,招手让行人通过。
什么是文明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的细节之处,也是它魅力的一面。许多人在厦门生活过一段时间,离开之后容易产生不适应性,就是因为这些细节上的不习惯。
便捷性也是厦门宜居的一大优势。公共交通层面就不说了,上有BRT下有地铁,出行十分便捷。这里主要说生活上的便捷性,就拿笔者所在的位置,五公里范围内不下五座商业城,日常购物吃饭常常会陷入选择恐惧症。
客观来说,如果从房价、医疗水平、平均薪资、教育资源、气候环境来看,厦门一点都不宜居。虽一年当中厦门多以晴天为主,但漫长炎热的高温天气确实很不喜人,一年中也只有一两个月的天气是比较舒适的。
综合来看,如果考虑家庭、个人发展,厦门未必是好的选择。这座城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体现它竞争的残酷性。所以对于外省人,厦门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在福建,厦门和福州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如果再细分的话,年轻人更适合福州,厦门更适合经济条件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