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位于新疆巴州若羌县北部、罗布泊西部,这座古城距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城遗址孤独地坐落在沙漠上受风霜侵蚀。
古城虽已破烂不堪,但它曾是中原与西域最重要的交易场所,楼兰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公元630年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城市,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漫漫沙漠中只剩下一片废墟。
时至今日,人们提起楼兰除了感慨它的神秘以外,还会想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那么究竟是为何中原人会如此憎恨楼兰呢?
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这一要道,西临匈奴东接汉朝,在《汉书》当中记载楼兰是个小国,总共有1570户人家,总人口不过14,000人。
地处罗布泊沙漠的楼兰虽然靠近塔里木河,但依然极其缺水,地处沙漠的楼兰国国内土地沙化严重,可供耕种的田地极其稀少,因此楼兰国只能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租借田地来维持国内百姓的生活。
但是这个国家却并不贫穷,相反还十分的富裕,这是因为楼兰国也有自己的特产,除了最适合沙漠生活的骆驼以外,楼兰还盛产白草、胡桐等植物,除此之外,楼兰国盛产玉石。
作为一个小国,楼兰的政治环境十分严峻,为了保证国家的生存楼兰只能想尽办法实现战略平衡,虽然在中原和西域的战争中,楼兰有时候会倒向某一方,但是大体上楼兰会做到两边讨好。
直到公元前70年,当时新上任的楼兰国王安归并没有做好政治平衡,他选择对匈奴言听计从,先后截杀了多位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又杀害了安西等国派往大汉的使者。后来楼兰率兵公然反抗西汉,楼兰率先而起之后龟兹国也跟着开始反击汉朝。
面对楼兰的这种做法,西汉十分震怒,开始对楼兰用兵。此时出使过西域的平乐监傅介子提出要去刺杀乌兹国国王,来给西域各国一个教训,霍光认为乌兹国路远,让他先去楼兰来试验这个办法。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带着一小队精兵携带着珠宝到了楼兰说是要代表大汉皇帝赏赐楼兰国王,最开始安归国王对傅介子的到来还是深表怀疑的,所以防范十分严密,傅介子根本就没有与安归国王亲近的机会。
于是他假装自己要带着使团离去,在离去途中,他故意拿出带来的珠宝财物,让陪同的楼兰官员看到,并声称如果安归国王不来接受赏赐,就要去其他西域国家了,随行的官员立刻赶回去向安归报告,安归国王得知后立即召见了傅介子,还大摆宴席。
在酒席上傅介子以看着安归没有了戒备之心,便声称要与国王单独商谈国家机密,酒过三巡的安归毫无防备了,于是便屏蔽了左右带着副戒指到了帐篷之中。
这时傅介子一声令下,跟随的精兵就立刻将安息斩杀了之后,他拿着安归国王的人头,不慌不忙地走出帐篷声称,大汉军队不久就要到了,若是有人上前,就难逃一死。
楼兰臣民竟真的以为大汉军队即将到来,纷纷跪下表示臣服,就这样傅介子就全身而退了大汉,也因为这件事震慑住了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纷纷派出使臣向大汉示好。
这件事可以说是中原王朝震慑蛮夷最好的历史典故之一了,在后代诗人写诗时,常常引用典故,并且唐朝有一个不成文的写作规矩,就是用汉室来寓唐室,无论是李白还是岑参,都曾用楼兰来彰显大唐之威。
其实王昌龄在写出“不破楼兰终不还”时,楼兰就已经被北魏给灭亡了。当时是公元48年,北魏太武帝率军西征,到达楼兰国之后,楼兰不战而降。
后世之所以认为楼兰被中原所憎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楼兰曾多次出现在诗人的诗词当中。这是因为诗词因为篇幅限制,常常会引用典故。而傅介子斩杀楼兰国王的传奇故事既体现了“报国之情”,又体现了“侠客之范”,还体现了他的“勇士之姿”,自然会被诸多文人所热爱。
除此以外,楼兰这两个字相比于其他的西域国家来说。更适合写入诗中,“楼兰”二字字面优雅,又有语感,非常符合平厌规矩在写边塞诗时,诗人们经常用“十四寒”来作韵,“十四寒”讲究仄平平尾。因此楼兰二字出现的概率会高一些。
总之,楼兰并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和其他西域国家相比,这个国家和中原王朝也没什么深仇大恨,究其原因还是文人创作流传至今,引起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