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作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经济体,在去年年底开放的芜湖古城文旅项目被指责过于商业化。其标语赫然醒目:“天下徽商,兴于鸠兹”,在宣传中芜湖被捧为徽商故里,但是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几乎都不清楚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那么芜湖古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芜湖古城即老芜湖县城,它发迹于明朝后期。明朝政府开发太湖流域筑起东坝,间接带动了芜湖的航运发展。此时芜湖城里多为当涂一带的工匠和小商贩,“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流传至今。明末,徽州地区人地矛盾急剧上升,徽州商人大量进入芜湖,形成了“徽人入芜”的现象。成化年间,芜湖已经有了十里长街,万历三年为了防盗而造的城墙应运而生。徽州籍人士阮弼经营浆染业而发家致富,徽商在明末借助芜湖雄起于天下,也给芜湖城内带去了浓厚的徽文化气息。
清朝乾隆《太平府志》记载,芜湖当诸省之冲,为商贾辐辏之地……城中外市历鳞次,百货翔集,五方杂居者十之七,风俗颇侈。可见当时芜湖城内已是各方杂处,徽商势力显然举足轻重。徽商在芜湖城内拥有文化话语权,在建筑、制度、儒学等领域奠定了芜湖古城的发展基础。即使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太平天国时期,古城的商业依然依靠徽商的雄厚资本顽强地活了下来。
民国初年,徽商势力让步于李鸿章为首的淮军,李一人便有两百多处房产。由此,“江北佬”从码头大量进入分散在芜湖的大街小巷,被当时的人称为“漂子”。从此以后,芜湖的文化根基逐渐脱离了皖南的土壤,对江淮文化表现出严重的负外部性。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徽商纷纷回乡,如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老板吴兴周,在日寇侵略后回到老家绩溪安度晚年。至建国前,芜湖县城内多为外来贫民。由此可见, 徽商势力退出芜湖舞台后,新崛起的江淮势力并没有快速重建文化,反而促使了芜湖古城文化的衰落。
建国后,古城内的市容焕然一新。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古城的商业活动很快停止。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各人民公社收的公粮均需通过水运交至古城的码头,古城的贸易职能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芜湖市区大力发展沿江工业,古城的政治文化地位一落千丈。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后,如雨后春笋般催生了古城一带的商业活动。小商品批发的兴盛也只是昙花一现。短短几年后,内河航运衰败,商业衰落,正好遭遇了下岗潮,就业难问题直接让古城变成了贫民窟。如何处理古城一带的脏乱差,从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是芜湖市政府棘手的问题,古城保护更是无稽之谈。畸形的繁荣已经不能和往日徽商的经营同日而语,徽文化遗失多年后,留下的徽派建筑也在慢慢陈旧,古城拆迁是迟早的事。
2008年芜湖古城改造计划随之推进,大多数古城居民迫切希望迁出分到楼房。这时虽然有不少古建筑挂牌保护,但是整体拆迁计划并未受到影响。城外的河南街、长街拆迁则是更早, 古城痕迹消失地更彻底。
如今古城改造了十多年,古建筑已经拆毁殆尽。少数被挂牌保护的建筑,也被施工方用极其粗糙的审美加上了不伦不类的山墙,仅存的老房子也没能看出任何江南特色的风格。现在开放的古城商业项目,完全是依靠芜湖市区强大的人口流动性,支撑起古城内的商业产业。一般人去了第一次,拍个照打个卡,就没有去第二次的念头。芜湖古城,只剩下了虚假的商业噱头,毫无深层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很低。
图为徽州古城
究其原因,芜湖古城的特有原生商业文化一直在流失。数百年间,芜湖徽商构建的商业重镇依托的是徽商的包容性,教育和文化没有破坏原有的芜湖本地文化,而是有机结合。这与之后江淮文化统治时期的芜湖古城,其外来淮文化和芜湖本地文化格格不入并形成城乡二元的严重对立高下立判。如今古城内在的文化价值被毁坏至尽也并非一日之寒。当我们去保护古城时,第一任务却是安置急于逃离古城的居民,这样的保护也只能是无计可施。 “无徽不成镇”,徽商的离去,对芜湖古城的文化损失是灭绝性的。
正是因为芜湖古城没有文化底蕴做支撑,在旅游开发时不得不走人造古城的建设路线,所以芜湖古城看上去没有任何特色,在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能发现与其类似的“仿古”文化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芜湖的另一完全人造的鸠兹古镇的人气都不逊色于这个真正的历史古城。当我伫立在洋气的城门上时,不得不感叹:“徽商”已成“徽殇”!
报名!歙县第一期摄影师培训即将开课啦!
快看过来!歙县新一轮招聘来啦!
歙县方言地名研究
歙县往事一一记忆中的古木桥
【歙县民间故事】田干三十六个门阙的老宅与一个妓女的孽缘
【古徽州】错落有致 ~歙县朱村古街
【社则有屋 宗则有祠】一篇不可复制的雄文,解读徽州文化的前世今生!
歙县徽城(六):藏器于身探新南.....
【歙县散记】英坑,壶中洞天若遗世.....
回徽记......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编辑|吴志芸
监制|仰时威
法律|王亦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