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人文景区航拍 苏锐 摄
常年关注旅游市场的人有个印象:但凡重要节假日或重大活动之后,定有一批所谓专家和业内人士跳出来,头头是道地分析这次假日市场为何如此火爆或者萧条,让人不禁感慨这些“懂王”真是学识渊博,似乎已完全彻底地摸清了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成了旅游市场的“活算命先生”。
也有一些小意外。比如某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只敢等旅游数据出来后,方才放心大胆地来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观点都可随时更改:旅游市场火爆了,恢复的态势加速了,他们说这是消费欲望充分得到释放;如果旅游市场仍然不温不火,搞了多次活动也调动不起大家出游热情,他们就说大家对疫情仍有顾虑。总之,说来说去他们总有理,总能给你分析出个“一二三”。很多话,专家和业内人士只敢在很多事“结局已定”的情况下,出来分析。要是你让他在节假日之前,预测下未来的市场反响,他们多半是推辞的。就算说,也是含含糊糊讲几句,定是没有假日数据出来后的那种滔滔不绝神态的。
不难理解,“事后诸葛亮”当起来总是比较保险。相反,当一个预言专家的风险则大很多。因为很多所谓专家和业内人士自己也明白,如果他个人能准确预测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他也就不用当什么专家,挣什么评审或讲课劳务费了,直接去参股旅游企业挣大钱不是更好?反正已掌握了市场规律,成败都在我手心里,怕什么?
说到底,旅游市场的“事后诸葛亮”,就算不是诈骗犯,也好不到哪去。这种人顶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虚衔,成天这里培训、那里调研,西装革履,气派十足,把自己包装成“权威人士”。只要跟旅游相关的,没有他不懂的。今天谈旅游厕所建设,明天说全域旅游创建,后天讲智慧旅游发展,反正他的大脑是无所不包,要啥都能给你讲出来。但千万别让他去真正做,那样会让双方都尴尬。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规律,旅游也一样。一定意义上,规律代表着某种必然,但同时也意味着是“大趋势”“总体特征”。但规律能否真正应验,要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就是规律想不到的事。
旅游市场应该少一些“事后诸葛亮”,原因是他们的一些分析看似有道理,实则是在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每一个领域的从业者,只有本身行动对产业发展有贡献,才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常年扮演“事后诸葛亮”角色的旅游专家和业内人士,为旅游业发展做了哪些贡献?如果没有这些专家和业内人士,旅游业就会萧条下去?有了这些专家和业内人士,一个省的旅游业真的就蓬勃发展了?专家和业内人士参与的所谓规划,有多少实际操作性?没有这些规划,当地旅游市场就乱套了?此处有好几个大大的问号。
旅游市场里,消费是主要环节。通过消费产生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就业,增加了税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旅游业也不是什么复杂的行业,人们出去玩、花钱放松,有什么难理解的?无非就是怎么把游客吸引过去的问题。这种问题,党委政府坚持好基本导向,做好基本服务管理,其他的事交给市场主体干,未必就干不好。专家和业内人士,甚至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手没必要伸得太长,管得太宽。
责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