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青果巷,旧称“千果巷”,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1581年)前,有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
青果巷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南临古运河,东起正素巷,西至晋陵中路,直通南大街商业中心,北至古村。整个街区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200米,占地面积约为8.7公顷。
青果巷的历史痕迹可以追溯到宋朝。1581年(明万历),有明确史料记载,青果巷在当时已形成。1928年(民国17年),青果巷人伍琢初,不忍两岸百姓来往不便,即动员家族各房捐银修建桥梁。伍琢初老先生去世后,两岸百姓感念其善心,将桥命名为琢初桥。
青果巷街区内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林泉轩榭、古井码头、戏楼剧场、学堂校舍,是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呈现“河襟南北,街贯西东”的街巷形制和“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韵。
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唐代,簪缨世家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被赞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青果巷的名人可真多!有宋末抗元名将刘师勇、明代文豪唐荆川、清代书画家钱维诚、恽鸿仪、汤贻汾,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模范缙绅汪作黼、故宫博物院开创者吴瀛、剧作家吴祖光、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七君子之一史良、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
这真是:一条青果巷,半街知名的人!
清末作家
清末作家李伯元,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的作者。
李伯元故居
地址:常州市青果巷257—269号
李伯元故居留馀堂占地2.6 亩,系清代民居建筑,坐南朝北,北临青果巷,南枕南市河。东、西两侧均为民居。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修缮中。
李伯元故居位于常州市青果巷257—269号。
李伯元故居留馀堂占地2.6 亩,系清代民居建筑,坐南朝北,北临青果巷,南枕南市河。东、西两侧均为民居。故居房屋可分为3路。中为主厅留馀堂(今青果巷263号)。
朱婆婆今年78岁了,以前是纺织女工,五十岁退休,现在领退休金,每月3000元,有一女儿早已成家,老伴已故多年,朱婆婆现在住在常州青果巷一间名人李伯元故居一个巷子里,她当年分到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小套间。
朱婆婆说:这套房子是中国清末作家李伯元著有《官场现形记》的故居,一套房子加一个小院子,现在住了八户人家,每户人家大概只有二,三十平方。
朱婆婆一家二十年前分到这套二十平方米的房间,一间外屋七,八平方米,一间卧室不到十平方米,一住就是二十年。图为朱婆婆的卧室,虽然东西很多 很杂,但是摆放得很整齐。
由于房间的有很多老鼠偷吃东西,没有办法,只能把吃的东西用竹篮子吊在天花板上,以防老鼠偷吃。
朱婆婆家平时就她一个人生活,老伴已去世多年,房间内外只有不到二十平方米,低矮 阴暗,潮湿,长年见不到阳光。
朱婆婆身体不是很好,她说,这条街上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政府没有钱拆迁,她怕是等不到住新房子了。
一个小院,东西堆得到处都是,杂乱无章,“各家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这个小院八户人家的真实写照,邻里之间相处久了,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这样的境况不知道挨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朱婆婆感叹的说。
朱婆婆平时一个人生活,在这条街道上生活了二十年,她说,李伯元第十七代传人就生活在前面的巷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