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鼓楼,如果你还在,今年也接近300岁了。
可惜,现在只能作为地名和地标一直顺延在呼和浩特的市民的脑海里。
300年前的月亮,如今如旧地照着。300年后的绥远城,历尽时光的打磨,也沉淀下无数的梦与故事。
300年间,绥远城像一个庞大的计时器,见证着风雨晴晦、日升月落,也刻录着历史烟云,指涉着当下与往昔,它们缓缓地,流过每一个平静似水的日常,又汹涌着,酝酿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巨浪。
呼和浩特鼓楼,如果你还在:城墙会在,角楼会在,护城河会在,翘檐上的神兽会在,天上的明月也在……
这是一座美轮美奂的鼓楼。
蓝天白云下,红墙黄瓦,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之间,观之如一幅书画:一座巍峨的建筑,衬着楼台廊道、有工笔细描的梁枋彩画,也有挥洒写意的琉璃飞檐,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伴随着“晨钟暮鼓”,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迅疾,时而平缓,流动着,交响着,抑扬顿挫,各得其妙。
这是一座拥有呼和浩特的半壁历史的鼓楼。
绥远城钟鼓楼位于将军衙署东,清乾隆二年(1737)筑城时建成,是绥远城最高的建筑。
钟鼓楼三重五楹砖木建筑,由台基、楼阁组成,高32米。
台基开设东南西北四券门,门边镶汉白玉石条,四门内形成十字形通东南西北四条街。台基北墙外筑青砖梯阶登台基顶,台基顶筑女儿墙,并筑楼阁一座。
平台东南角设一红漆油的大木架,木架吊一口生铁铸钟,称“左钟”;
平台西南架一大鼓,清制,直径五尺有余,称“右鼓”;
每日早鸣钟,初更五更钟声深沉音传城外;每日晚擂鼓,为城内兵丁作息号令;平台上筑楼二层,楼纵横各五楹,檐下挂一木匾,上书“帝城云里”巨匾一块,为绥远都统马福祥“定安手书”。
三楼外筑木栏杆绕楼一周,檐下四周每面挂榆木巨匾刻字:东曰“绥德静远”,南曰“帝城云里”,西曰“镇鼓惊钟”,北曰“玉宇澄清”。楼内设玉皇阁,是一木制宫殿式神龛,内坐紫檀木雕玉皇大帝偶像一尊,像高尺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钟鼓楼改建为绥远省图书馆;1959年,绥远城钟鼓楼因阻碍交通,历时三个月夷为平地。
钟鼓楼拆除后,钟鼓楼作为地名和地标一直延顺至1997年因鼓楼立交桥的修建,被称为“鼓楼立交桥”。
这曾是一座热闹的城,也是一座孤独的城。
很久以前,一大清早,绥远城的居民生活在这里,奔走往复,让空旷的甬道和广场热络起来,赏花弄草,嬉笑打闹,曾经的大戏台,仍回响着昔日的喧天鼓乐、掌声与喝彩。
春去秋来,韶华易逝,看似恢弘壮阔的鼓楼,你越是了解这300年前的故事,就越是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接近。
一顶凤冠,可以让我们看到明万历时期奢靡的风尚,还有边疆的动荡;
一件法螺,让我们看到六世班禅与乾隆皇帝的风云际会;
一件面簪,让我们看到道光朝一名后宫妃子的悲惨境遇;
一座鼓楼,让我们看到文化千年的传承、文脉的延续……
时光肆意地流转,黄河的水清了又浊,柏油马路替下了青石甬道,玻璃幕墙换掉了木棂灰瓦……历史步履匆匆,我们被推着向前,没有留下太多时间去回味,但是,鼓楼还是躲在历史的时光里,没有实体,却迎接着川流不息的人……
(假舟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