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粤第一宝刹”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苏东坡曾和南华寺结缘,曾经三拜南华寺,留下了不少墨宝。岭南历来是北宋流放贬谪官员的地方,而曹溪南华寺则为南来北往的过客,提供了一个别具魅力和富有情趣的休歇处,也成为一些失落的士大夫寻找精神慰藉的清净所在。
苏东坡21 岁时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今黄冈)任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后人遵遗愿将他葬于中岳嵩山,今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东坡虽然在北宋朝廷官至礼部尚书, 因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尽管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因为特立独行而被贬谪,或自求外放,到地方当官;后来又遭人陷害而坐牢,并流官于惠州、儋州等偏远地区。
他并未因此气馁, 而是积极面对困境,每到一处都能勤政爱民,为地方多做贡献,例如在西湖筑堤,到徐州抗洪等等。苏轼的家庭佛教气氛深厚。母亲程氏仁慈宽厚,从不杀生,崇信三宝,家里供奉十六罗汉。苏轼政治上失意,仕途坎坷。佛教禅宗为他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慰藉。他撰写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章和诗词。宋绍圣元年(1094),已经59 岁的苏轼被人诬陷诋毁先朝,被贬往惠州。在外放的途中,他首次参访了南华寺。苏轼毕恭毕敬地参拜六祖慧能真身,老泪纵横地在祖师面前顶礼膜拜,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两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在北宋绍圣、元符年间,苏东坡前后至少有三次到过南华寺。撰写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题写了《卓锡泉铭》,作《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留下了不少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