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全景
七星关区城市一角
1月6日,一场雨水洗过后的大方县奢香古镇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庭院阁楼充满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灵气。虽是深冬,古镇花海梯田里的山茶花仍不惧严寒,傲然绽放。
踏入古镇,一阵阵欢快的音乐声传入耳中,毕节市2020年迎新春系列活动正在古镇里开展,舞蹈、歌唱、小品等节目轮番登场,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群众范阳会说:“住进漂亮的新房子,各种文化活动时常上演,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这样温馨和谐的画面,自毕节市开展“五城同创”工作以来,不断在这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土地上上演。
山清水秀,生态宜居,鱼水情深,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活幸福感洋溢、安全感满满……这几乎是所有毕节人的切身感受。
创文
“环境优美了,大家一言一行也越来越文明,走到哪里都心情舒畅。”家住七星关区大新桥街道殷官屯社区的居民张艳,对社区近年的变化赞不绝口。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社区“创文”工作的开展。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单元。近年来,该社区从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入手,为创建文明城市助力,打造了居住放心、邻里温心、环境称心、文娱欢心、服务暖心的和谐社区。
而像这样的文明社区,近年来在毕节大地次第开花。也正因这一个个“细胞”的小文明,才带来了城市的大文明。2019年,毕节市“创文”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南山公园、冷水洞公园、金海湖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通了七星关区麻园片区至天河片区的交通瓶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搬迁洪南菜场等一批老旧农贸市场,新建一批停车场、公厕和垃圾中转站,修缮一批城区破损道路,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城区主次干道、农贸市场、楼群院落、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卫生保洁,实现了城区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城市颜值得到刷新。
先进典型不断涌现。2019年,毕节市1人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1人荣登“贵州好人榜”,1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为2014年开展“中国好人”评选工作以来的最好成绩。目前,全市“中国好人”上榜人数占全省上榜总数的23.4%,居全省第一。
教育实践深入开展。在全市2124所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2019年,6名未成年人荣获2019年全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107名未成年人被评为市级“新时代好少年”。
青少年成长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72所,实现乡镇一级全覆盖。切实加大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公益广告刊播,营造社会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文明校园创建氛围不断浓厚。2019年,全国文明校园毕节一中作为2019年文明校园创建典型案例推荐上报中央文明办,拟在中央文明网上进行展播。
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一项项“大手笔”,让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同时,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得到大幅提高。
毕节,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城市正在新时代奋力书写自己的“新城记”——让文明成为毕节的底色。
创卫
多年以前,初次来到毕节的人几乎都会说:“越往西面的县城走,卫生环境越差。”这也成了人们对毕节的刻板印象。为彻底扭转这种看法,改善人居环境,毕节市下了大功夫。
目前,乡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广大农村地区,比、学、赶、超的卫生整治蔚然成风。
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的创建也紧跟步伐。
2019年以来,毕节市“创卫”指挥部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有关指标要求,以开展“八个卫生文明创建”和“十个专项整治”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创卫”工作机制,对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公共场所“四小”行业,食品安全“四小”行业,老旧城区建筑物立面、建筑工地、城中村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城区河道、景观大道、进出口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城区重点区域路网结构、道路功能、交通设施、植物绿化等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加强,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申报要求,毕节于2019年3月收集、编纂了《毕节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申报资料汇编》,及时报省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爱卫办,并于同年7月成功通过了省级暗访,得到省级向国家推荐申报资格。目前,我市已通过国家审查,获得了国家受理,进入国家评审程序。
与此同时,在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方面,我市进一步巩固黔西、金沙、威宁3个国家卫生县城和海子街、黄泥塘等25个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开展了复核验收,均达标准要求。
大方县、织金县通过了国家卫生县城复审,正等待国家命名;清水铺镇、小屯乡等17个乡镇通过了国家卫生乡镇复审,正等待国家命名;纳雍县和赫章县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下一周期内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2019年,全市共申报创建国家卫生乡镇11个、省级卫生乡镇18个、省级卫生村52个。
……
走进七星关区滨湖小区,绿化带中醒目的文明标牌映入眼帘。小区内设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院坝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要是在夏天,花园内绿树成荫,老人们悠闲地在树下乘凉。
“环境变美了,人们的卫生习惯也变好了。”七星关区碧阳街道滨湖社区居民发现,随着“创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社区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创园
2019年1月26日,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毕节市黔西县为“贵州省园林县城”的通知》,黔西县成为贵州省第二个、毕节市第一个省级园林县城。
4年着色,浓墨重彩,写出了黔西绿色发展新篇章。
黔西县委书记卢林说:“2016年,黔西县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理念,对《黔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相继出台‘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实施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实施办法,不仅对城区的种类绿地系统作了完整规划,还对绿地中的防灾避险系统进行科学性、前瞻性设计,在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防灾避险中保持平衡发展,为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物多样、优美宜人的城市绿地系统正在成型,正朝着国家园林城市目标迈进。”
自2017年“五城同创”工作开展以来,毕节市紧扣目标任务、把控时间节点、紧盯关键环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有序推进。
成立了毕节市园林协会;中心城区正在积极筹备省级园林城市评审验收;金沙县后山镇申报省级园林城镇;
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447.2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7.39%;
建成20个城市公园,新增公园面积947.09公顷;
推进山体公园南山公园、马鞍山公园等节约型绿地建设,中心城区节约型绿地实施率达到60%以上;
……
在“创园”工作中,毕节市采取了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园林城镇同步创建,绿地建设、景观提升、优化管理同步推进,生态保护、适地适树、节约型绿地建设同步展开,宣传发动、责任落实、督查考核同步进行“四个同步”的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如今,站在七星关区任何一座高楼上俯瞰,都能深切体会到纵横交错的交通主干道林带和星罗棋布的公园给这座城市增添的勃勃生机。
“这两年,城区的绿化工作真是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让我们仿佛住到了公园里,这种感觉真好!”在爱民广场晨练的市民刘道萍说。
创模
生态环境保护,对毕节人民来说,有道不完的辛酸苦辣故事。
以前,吃够了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苦,痛定思痛的毕节人民开始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石漠化荒地,种上了经果林;“秃头”坡,早已枝繁叶茂;滥砍滥伐,得到了有效遏制。
取缔露天烧烤,整治建筑工地扬尘……一项项举措,逐渐洗净了毕节人的“肺”,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渐渐覆盖乌蒙大地。
自开展“五城同创”工作以来,毕节市累计投入200亿元资金,实施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等七大攻坚工程,完成了137项创模工程、75项国家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工作,夯实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改善了环境质量,提升了监管能力,补齐了一些短板,还清了一些旧账,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4月中旬,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组对我市“创模”工作进行评估,根据专家组反馈意见,毕节市26项指标有25项达标,同意我市“创模”工作通过省级预评估。
2019年,也是毕节“创模”工作成绩满满的一年。
这一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8.9%,全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9.3%,全部达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这一年,扎实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攻坚行动,新增划分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79个,全面完成县级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
这一年,全市4个国控、15个省控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这一年,17个县级以上、249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这一年,基本建成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农村垃圾乱扔乱倒的势头得到遏制;
这一年,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织金项目已建成投入试运行,中心城区项目正在安装设备;
……
双拥
人们都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安在军人身上不为过。
最舒心的安全感,还来源于那“一抹绿”——军人。
作为有着光荣双拥传统的城市,毕节浸润着地方倾力支持部队建设的殷殷情怀,也涌荡着党政干群对强军强国的拳拳期盼。
鱼水情深,拥政爱民,这应该是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最生动体现。
近年来,毕节军分区积极参与处置自然灾害事件、帮助贫困村建设种植基地、结对帮扶开展“黔货出山进军营”活动、推进退伍军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塑工作、组织官兵开展“学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活动……
近年来,武警毕节支队积极主动参与森林火灾救援任务、援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帮助困难小学修建校舍改造校园环境、重建新时代“武警春蕾班”、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军爱民,民拥军,只有军民一家亲,才能共筑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坚强堡垒。
2019年来,毕节市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各高校及中小学校学生等到红色基地、烈士陵园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达15万余人次。在校中小学生还参加“网上祭英烈”网络文明传播活动30余万人次。
积极开展军(烈)属、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工作,悬挂光荣牌101552块,送达官兵立功受奖喜报123户。评选10名“毕节市最美退役军人”,我市1名退役军人获“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1名退役军人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开展贵州省第九轮双拥模范城(县)评选推荐及迎检工作,推荐申报6个省双拥模范城(县)、4个双拥模范单位、10个双拥先进个人及军(烈)属先进个人。
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制定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为伤残军人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对安置政策内的转业士官、退役士兵进行妥善安置……
一个个规定,一项项措施,一条条办法,催生出毕节市双拥工作的一枚枚硕果,无不折射出毕节市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
在毕节这片“民拥军、军爱民”的热土上,广大军民将永不停步,勇立军民融合发展潮头,努力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来源: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