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似千岛湖 ,貌若西子美”,说的就是皂李湖。皂李湖风景秀丽,是上虞市第一大淡水湖,自古就有皂李八景这一说法。
所谓皂李湖八景,具体是指:杜墩夜雨,郭墓春云,东阪朝耕,西塘晚眺,马湾二牧,姜岙雪樵,陡门水势,澜岭泉声。
据考证,“皂李湖八景”之名,成于元末而兴于明清。从载于明代万历版《新修上虞县志》和《皂李湖湖经》都记载的《皂李湖八咏诗序》来看,此八景应命名于元朝至正丁酉年(1357年)之前。元人徐勉之的《皂李湖八咏诗序》,大致记录了莫嗛甫将皂李湖八处景点命名为“皂湖八景”、并组织士绅友人游览、吟诗的盛举。
皂李湖八景之陡门水势
陡门位于皂李湖的顶端,潘家陡之村口。该村三面环山,群峰怀抱,寒冬不严,酷暑不烈。山上林茂竹秀,宜于果木生长。“潘家陡杨梅”是名气很大的特产品,以个大、色艳、味甜而著称。由于三面环山,集雨面积大,每逢大雨后,山水倾泻,众溪汇聚到陡门上面的一条大溪内,形成湍急水流直奔皂李湖。每当溪水奔腾时,水冲溪石,涌起层层浪花,“陡门水势”由此而来。如果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下一场大雨,在陡门还能看到皂李湖的黄尾巴鱼在急流中逆水窜跳,斗浪戏水的景观。
皂李湖八景之东阪朝耕
位于湖东面唐家山下一片约有三百来亩的田阪上,是作者在春耕时的清晨从湖里坐船途径此地,看到晨曦初放,彩霞霓照下,山坡杜鹃烂漫,湖岸芦笋抽青,水牛甩尾逆行,农夫把犁耕田的美丽景象而出句名景。
皂李湖八景之杜墩夜雨
杜墩在皂李湖南部,近今日湖塘下村;唐贞观初杜良兴兄弟居此,故名。当年割田成湖时迁居未遂,一夕大雨,杜氏兄弟人与屋俱沉沦;因尸首不见,父老乡亲感其恩,于湖滨立祠祭祀他们。
想象景色,恐是作者从湖上泛舟回乡时已夜色朦胧,正遇下起雨来,雨点打树上,发出沙沙响响声,落在湖面上叮咚作响,风雨声如美妙的琵琶曲,加上还乡路上即到老家与亲人团聚的喜悦心情,感谢夜雨为他接风洗尘,“杜墩夜雨”的名称由此而生。
从西塘边泛舟向北望去,约在五、六百米处见二个湖墩相依,姊妹同沐。行近墩边,见墩堪翠竹附岸,竹水相接,环绿一圈。墩上长满果树林木,参差有致,倒映水中,如水上二只大盆景。二墩中有一个叫“杜墩”,“杜墩夜雨”乃“八景”中一景,属夜景。
皂李湖八景之西塘晚眺
西塘晚眺是湖西岸象山边西湖塘上的景色,西湖塘原是人工围垦的育鱼苗的水塘。塘边柳树成荫,夕阳下,晚霞映射到西塘,穿过柳蓬,在湖中西望,湖面彩波荡漾,柳阴轻拂霞光,亲临其境,如同进入仙界梦境。
皂李湖八景之郭墓春云
郭墓在湖东鹁鸪山(或云伏虎山),墓主为宋南渡太守郭圭。郭圭的七世孙就是曾经修正统《上虞县志》的郭南。太守后代,世居湖东潘家陡,据查潘家陡现无郭姓遗民。每当春月,鹁鸪鸣则云生雨集,东作尽兴,因名郭墓春云。
皂李湖八景之马湾二牧
经过杜墩,在皂李湖的西北面有一处山湾,称“马郎湾”湖岸与山岙形成上下二个协调弯曲的山岙、水岙。马郎湾的山体形似二只牧场放牧的水牛,亲昵地相依伏地休息,一竖一横围成一只山岙,此处是皂李湖八景之一,称“马湾二牧”。在马弯湖岙的水面上。
皂李湖八景之姜岙雪樵
姜岙雪樵位于皂李湖东面,顾名思义是雪景,在白雪覆盖山头之际,从湖中的相对角度向岙内望去,岙上方的姜家山二峰高大峻秀,湖边的李家山山项在后方二峰之间,二边高中间低,形似樵夫担柴,故称“姜岙雪樵”。
皂李湖八景之澜岭泉声
澜岭位于皂李湖东面,是二山相接的峡岙内一座低岭,上虞古城丰惠至皂李湖的通道从此经过,因岙深溪长,山水汇集到澜岭口流入皂李湖时,发出潺潺水声,“澜岭泉声”由此得名。姜岙是澜岭相隔一个山头的一个水岙,由北面的李家山和南南的扁螺山围成,岙口宽大,岙底湖水绕过扁螺山与另一边的高湾相通,所以,扁螺山是一座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