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
世界上总有些地方,会长久地留在心底。曾经的重庆万盛南桐煤矿,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活跃着记忆因子的地方。
最亲近的是比我大十多岁的姐姐,曾在南桐矿务局舞蹈队做舞蹈演员。我印象深刻地记得,我看到过姐姐最美的一张照片,是她穿着低胸紧身练舞服和五位同样装束的队友一齐微偏着头,眸子闪亮,看向镜头的姣好模样,让我暗地里艳羡不已。
2018年仲夏,我偶然看到一期《万盛史苑》杂志,并在其《万盛工业遗产》中了解到南桐煤矿与东林煤矿都是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下属机构。难怪,“万盛南桐”这个地名能够唤起我那么多不同寻常的记忆,原来它与我们重钢是一脉相承的“亲兄弟”。我工作所在的重钢集团前身,即为抗战时期的钢迁会大渡口钢铁厂;而追根溯源,钢迁会的前身即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末期创办的汉阳铁厂与盛宣怀创立的大冶铁矿。
山河飘摇、民族危亡之际,一大批欧美留学归来的精英学子,他们心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之志,将上海、武汉及沿海厂矿有价值的工业物资器材,悉数组织起来迁往大渡口、綦江、万盛等地,分别建成大渡口钢铁厂、南桐煤矿、綦江铁矿等。
武汉沦陷前夕,新任南桐煤矿筹备处主任的矿业专家侯德均和他带来的技术人员,正焦急地等待船只溯江而上,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的部分设备迁到了万盛场的桃子荡和王家坝一带。难以想象的是,没有汽车运输、没有起重设备,在敌机疯狂追击轰炸之下,矿山需要的蒸汽动力设备异常庞大,仅一台兰开夏锅炉就长达20余米、重达20多吨,且不能拆卸……怎么将这些异常珍贵的庞然大物“搬”进矿区?
为此,修建了矿区境内第一条铁路——从王家坝至綦江县蒲河杨柳湾,全长17.2公里。工人们历尽千辛,将兰开夏锅炉、75马力蒸汽绞车、发电设备、蒸汽动力水泵、蒸汽动力机床等机器,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件一件、一箱一箱地运至大山深处的矿区。
一时间,桃子荡和王家坝一带的南桐煤矿井架高耸、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到1940年,南桐煤矿原煤产量从1939年的5000吨上升到5万吨。1941年,突破9万吨。这为推动重庆战时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煤都”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作者单位:重庆钢铁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