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0年江西“最美基层文化人”名单,一批基层文化人获赞,他们写下了一个个平凡基层文化人不平凡的故事——
▲ 张志胜向游客介绍馆藏民俗物件
张志胜:把好东西留给后人
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泗沥镇王湾村委会后张村小组,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依山而建,院内挺拔的银杏树错落有致,馆内陈列的民俗藏品原汁原味,让人目不暇接……这是张志胜和妻子周琴耗时多年、自筹自建的贵溪民俗博物馆。
“现如今,大家的生活好了,老屋拆除翻新随处可见,能看到的民间老物件越来越少,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这些好东西留下来。”这一干便是11年。张志胜、周琴两人从2009年开始,利用休息时间,顶烈日、冒严寒,踏上了收集贵溪民俗老物件、传承地方文化的漫漫长途。他们走遍贵溪南北两乡,足迹踏遍每个村庄角落甚至邻近县市,花高价收购老乡手里的民俗物品。
背茶带饭、四处奔波已成习惯,讨价还价、作揖讨好更是常事,但张志胜夫妻俩倾其所有的行为遭到了身边不少人的指责。“孩子、亲朋都说我们有福不享、自找苦吃,我们也理解他们,不怪哪一个,这是我们愿意做的事。不为挣多少钱,也不是想留给儿孙多少财富,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做一件我们自己喜欢、对社会有点意义的事。”回忆起其中艰辛,张志胜显得很平静,因为只要看到那些收回的“宝贝”,他脸上就又扬起了笑容。
回忆这一路走来,酸甜苦辣百味尝尽,虽说现在每年也有收入,但跟张志胜夫妻俩通过银行贷款、亲友借款、自筹等方式,前后投入的约1500万元资金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不少外地客商在参观馆藏后,提出过让张志胜割爱的建议,但都被他断然拒绝了。“老张每次都说,贵溪的物件就得留在贵溪,这事与钱无关。”贵溪市泗沥镇镇长李奎三感慨说,“他就是想通过这些物件让贵溪的孩子知道祖辈、父辈来时的路。讲心里话,我真的很佩服他。”
除了资金,摆在张志胜面前的难题还有很多。比如,现在民俗博物馆所藏物件只能说是先收集上来了,部分正在修复整理中,物品文字说明、图片视频介绍、导游讲解、老物件还原生活体验、消防安全等方面都未完善,距离供游客参观展示相差甚远。
“我们已经老了,资金有限,物件保存条件也有限。民俗博物馆如果能由政府接管,就再好不过了!”谈及民俗博物馆的未来,张志胜有些担忧,他希望各中小学、幼儿园、机关团体能到民俗博物馆来参观体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3月,耗时5年、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贵溪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生产劳动工具、生活日用品、古石头器具、陶瓷器皿、老物件生活体验馆……据不完全统计,馆藏数量种类丰富,涵盖了清朝以来的民间民俗物品数千件。为让参观者有更好的体验,馆内还提供了垂钓、陶艺手工制作、古瓦窑烧制等娱乐项目,一次性可接纳游客、学生200多人。
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贵溪民俗博物馆如今成了鹰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溪市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学生、社会团体达1万人左右,依靠门票收入、游客餐饮、娱乐消费,每年纯利润30余万元。
如今,64岁的张志胜每天依然为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忙前忙后,忘我的付出成就了民俗博物馆的落成。张志胜说:“让后人有寻根问祖、乡愁留念之处,足矣!”
▲ 史丹(左四)在南天金源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手工活动
史丹:“五点半后”见智慧
“年轻、为人亲和”是大多数人见到史丹的第一印象;“积极上进、有思想”是领导、同事对这个“80后”女孩的一致评价。从社区副主任、社区文化专干到社区主任、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4年的基层文化工作经历让年轻的史丹快速成长为社区群众贴心的“文化管家”。
“什么样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群众需要的,我们就要建成什么样的。”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南天金源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筹建之初,史丹发动了志愿者、热心群众、物业工作人员等上门向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大家对社区功能建设和服务方式的构想。“当时一共收回了1400多张问卷调查表,我发现,居民需要的其实就是活动的地方,而大多数有时间活动的居民是老人和孩子。”史丹说。
史丹现在依然记得问卷上居民的一些反馈:“我就想看看书,因为家里有小孩,很吵看不了,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个看书的地方?”听到这些心声后,她立即和各方沟通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的呈现方式,全程参与打造。2019年,南天金源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内设图书室、健身房等,常年免费向居民开放。
为了用活社区文化资源,史丹和社区的同事鼓励居民将家中闲置、废弃的书刊免费捐赠到文化服务中心。“我家孩子把自己看过的书放在了中心,同时,他也会在中心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借回家来看。这种模式真的很好。” 南天金源社区居民吴女士感慨道。共享文化资源,将资源充分滚动起来,既集聚了人气,又能让文化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自南天金源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挂牌运营以来,每周开放时长超过42小时,但还有很多居民反映,每天忙完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好不容易晚上有时间想参与文化活动,服务中心下午6点也关门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社区干部是不够的,组建由社区居民自发参与的志愿者团队是史丹提出的新点子。志愿者团队负责“5点半后”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管理运营,在服务居民的同时也服务自己。“志愿者来到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的同时,把这里开放起来、管理起来,而我们只要督促、监管志愿者就可以了。”史丹说。就这样,在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下,文化服务中心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大家高兴了,活动室也热闹了,每天来看书、下棋、健身、练书法的居民络绎不绝。
“做社区基层文化工作,我感觉关键就两个字——用心。我没有什么其他过人之处,只是用心去感受居民需要的一些东西。”如今的史丹早已找到了属于自己打开局面的“钥匙”,也敦促着她为打造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舒适圈不断尝试创新。
▲ 钟发生正在绘制文化墙
钟发生:一切为了老表们
“老表喜欢什么东西,我们就提供什么东西。”这是钟发生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这位坚守基层文化战线37年“老兵”的经验之谈。
1984年3月,钟发生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岗位是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凤阳乡文化站的文化管理员。因为工作表现突出,1985年他开始担任凤阳乡文化站长,这一干就是28年。在凤阳乡文化站工作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也是他个人不断积累和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其他人看来,乡村文化站的工资低、待遇差,费力不讨好。作为一个基层文化人,整天守着本子、打着拍子、舞着旗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惠可言,钟发生却不在乎这些,甘坐“冷板凳”:“那时候的群众文化生活是比较单调的,看场电影大家都得争着买票。每天我基本都会工作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老表不走我就不能走,我得负起责任。”
正因为深切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渴求,钟发生承担了几年电影放映员的工作。他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架着设备走乡串户,在崎岖的村路间来回穿梭。有一次,他从两米多高的小桥上,连人带车一起翻了下去,十分危险,但这依然无法撼动他那颗想为老表做实事的火热真心。
“乡村文化站不是没事干,而是怕做不好;乡村文化工作不是没意义,而是值得探讨和开发的新天地。”经过20多年乡镇文化工作的磨砺,“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钟发生真正了解广大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和钟发生共事多年的钤东街道人大联络处主任钟志清,对这位老伙计也是赞叹连连:“别看他五大三粗的,一手毛笔字可是相当漂亮!特别是他写的春联,特别抢手。”因为一手好字,每年找钟发生预定春联的群众多得数不过来。
“在乡镇干了这么多年,真的是乐在其中。我们年年搞节目,老表也喜欢,特别是送春联下乡,从腊月二十写到大年三十晚才收笔完工,我觉得很有意思。”回忆起这些年工作的点滴,钟发生深有感触。
2012年,钟发生调入分宜县钤东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担任文化站长。从农村到城里,工作任务和环境变了,来不及思索,他就一头扎进全市文化工作的头等大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彼时,分宜县每个乡镇都在打造示范点,钤东街道原下辖的收村成为钟发生推广工作的重点,但工作的推进并不简单。“好多人都没做过这个,感觉困难很大,又没有钱,都不愿意配合。”钟发生知道有困难,多次找到村支书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建设示范点的好处条分缕析说了个遍,还主动做规划、出点子,帮村里寻求资金补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收村环境美了、风气好了、人气旺了,成为新余市公共文化示范点的一只“金凤凰”。
岁月染白了黑发,但钟发生在充满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的劲头丝毫未减。“我这种人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常常。看到老表们高兴,我就高兴,就有一直干下去的动力。”这是他作为一位基层文化“老兵”最真诚质朴的宣言。
2021年2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基层文化人:
为群众解决难题的你们最美》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