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
“诸城行 探风情”是由方言诸城公众号与乔有山文化传媒公众号共同打造的一个文史类栏目,旨在更好地传播诸城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地方文化、古迹名胜等。
经乔有山文化传媒授权,自2020年12月29日( 第1期 )起,“诸城行 探风情”栏目对“诸城行”所撰写的文章于每周周二、周五进行发布。欢迎各位朋友予以关注!
作者简介
李晓,男,王尽美研究会会员,潍坊作家协会会员。已创作完成长篇文史散文《茁山春秋》、长篇小说《讷谟尔河》、长篇记实文学《从乔有山走出的中共一大代表》《尽美故里行》等。
前言
昌城,是我们“诸城行”的第二站。
我们计划从巴山往南依次游观得利斯德风小镇、陶钝文学馆、路友于故居等名胜古迹。之所以把昌城镇最北端,高密注沟搭界的巴山作为此行的起发地,不仅因为它以116米矮小之躯“拄天立地”而“巍巍乎壮哉”,还因为我们要去参观那里的两位名人故居。
2020年9月20日上午8时许,我们沿着潍水东岸驱车北上巴山。
又到巴山
这是我第二次来巴山,第一次在38年前在相州中心联中上学时。
作为家乡最高的,也是唯一的一座山,少年时的我对她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经常伏在校园的东墙上向她眺望,她优美的身姿悬立在绿色的田野上,像披着蓝色轻纱的仙女。当她披上了朝霞,又变幻成了一袭红装的新娘。
她还是我心目中的诸城富士山,优美浑圆的姿态酷似富士山。我虽然没有去过富士山,但从地理书上知道那是日本人最喜爱的山。可惜巴山头顶上没有富士山那样的积雪,我就仰望着蓝天,想摘下天上的白云戴到她头上,让她也有雪的模样。
巴山在相州东面,一过了潍河就到了。虽然近在咫尺,由于学校学习抓得紧,我一直没有机会前去看望她。直到初三的第一个学期,我们班的英语成绩在全县会考中名列前茅,年轻英後的英语老师王耀关为了鼓励我们再接再厉,就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利领我们去巴山“登高望远”。
我们兴奋地欢呼跳跃着,象从笼子中放飞的鸟儿,飞过秋收后空旷的田野,溅起一河梨花般的水花,漫山遍野涌向巴山。
爬到山上时,眼前的境况让我大失所望,这哪里是我心目中的巴山啊!哪里有蓝色的轻纱,更没看到红色的婚服,有的只是千疮百孔的一个个石坑;也没有草,也没有花,只有光秃秃山顶部竖立像是一蓬怒发的松树。
刺耳的声音不断从石坑里传出来,一些戴着树条编成头盔的矿工,正抡圆着铁锤击打着铁钎,铁钎深深地刺入山体,一块块石头被割裂下来,露出参差不齐的骨茬,流淌出的血染红了山体,我似乎听到了山体如诉的呜咽声。当我向着满山的石坑寻找着哭声时,石坑中忽然有人跑出来,声嘶力竭地向我们高喊着,马上放炮了,快跑开!
随即几十个灰土灰脸的矿工像鬼魅一样从石坑里冒出来,向四外跳跃而去。
随着身后一声炸响,我蓦然回望,恐怖的一幕劈面而来:在弥漫的硝烟中,山体血肉横飞。
满腔愤怒的我发誓道,永远再不来这里!
这次,当我们准备来巴山时,已知天命的我依然想着少年时的铮铮誓言,但还是违背了这个誓言。这不是我对少年时我的背信弃义,而是因为我已经懂得:世界的本质是变化的。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山也在变,少年时的我,也会在变,思想与情感也会与时俱变。
我从网上查看过有关巴山的帖子,多数评价是正面的,说通过当地政府这些年的封山育林,她变绿了,变美了,变得让更多的游人开心了。
到了山前,我惊喜地发现,巴山的确变了,与少年时的记忆有了天壤之别的变化。满目疮痍的石坑不见了,满山尽是繁茂的植被,除了丛生的杂草,还有林立的树木。树木除了松树,还有槐树、杨树、栗板树等。满目葱茏,一山向荣。
山顶还修建了凉亭,据说叫望海亭,其实并望不到海。我们站在上面极目远望,只望见浩荡丰腴的秋色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涌动铺展。
我望着美丽富饶的昌城,感到她就像戴在龙城大地上的一顶金灿的皇冠,而巍峨美丽的得利斯正是这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本文来源于乔有山文化传媒公众号)
诸城行 探风情(第8期)I走进昌城:姑娘楼与王家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