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事
有人说,世上最美的风景,都在回家的路旁。
春节将至,又逢国内多地出现散发新冠肺炎病例,疫情再度牵动人心,包括济南在内的全国多地发布通知,倡导务工人员在现居住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面对号召,有人响应也有人提出建议:一方面,安全是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配合防控工作;另一方面,面对春节这个几千年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团圆节日,让更多人心甘情愿地选择“就地过年”,还需要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更周全的政策和助力。
这个春节,你怎么过?
A 我愿意“就地过年”只为今后更踏实的团圆
“总感觉上一个年刚过完,一转眼又要过年了。”
冻冰是在济南工作的青海姑娘,在泉城求学工作10余年,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由于路途遥远,春节成了冻冰回西宁老家与家人团聚的难得时光。可是这个春节她决定留在济南。
冻冰记得,上一个春节,她赶在疫情防控形势紧张前回到了家,春节期间冷清的街头和电视里不断播报的新闻让一家人都格外紧张。“那时候小区里的抗疫工作人员、志愿者真的非常辛苦,那么冷的天气守在小区门口测温、消毒,不仅筑起了一道防疫的屏障,更给足了我们安全感。”冻冰说,去年春节由于疫情,她直到2月底才回到济南复工,长达一个月的假期让她既焦虑又幸福,“很久没有这样一个长假能好好陪伴家人了。”
近期,随着气温降低,多地出现新增病例,冻冰在看到非必要不离济等号召前就已经决定留在济南过年。“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量太大,回家要辗转飞机、客车、公交车等好几种公共交通工具,不仅我自己在路上会害怕,我想家人也会担心,万一我妈不让我进门怎么办?”冻冰开玩笑说。
同样决定不返乡的还有济南小伙陈博宇,他目前在河北师范大学读书。“现在学校已经处于封闭状态了,不论再过一个月情况如何,我和舍友们都决定一同在宿舍过年。”陈博宇说,他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我妈让我就好好在宿舍里待着,千万别出门,这不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也是不给国家添麻烦。”
冻冰和陈博宇都认为,减少不必要的流动是疫情防控中一项很有效的措施。这个春节,响应号召留在本地过年,就是普通人能为疫情防控作出的贡献,“这个春节不回家,是为了今后更踏实的团圆。”
1月9日,我们发出了关于“就地过年”的调查问卷,67.62%的受访者在此之前每逢春节必然返乡,8.57%在本地过年,23.81%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在疫情之下,68.57%受访者认为“就地过年”很有必要,20.95%认为只要做好防控措施就无所谓,仅10.48%认为没有必要。B 我做好两手准备不返乡也能玩出花样
王宏伟是平度市人,在济南生活已有20余年。上个春节,小轿车的后备箱已经载满乡愁,但权衡之下他和妻子儿子依旧留在了济南,他至今记得大年夜手机屏幕里父母泛红的眼眶。今年,王宏伟与妻子早就计划好春节回家,刚过元旦就给父母买好了新鞋、新衣。当“非必要不返乡”的号召传来,他心中开始反复考虑,“即使回去也一定做好防护,驾私家车返乡,车上备好食物、水及酒精、口罩等,5个小时的车程尽量不下车。到家以后也自觉隔离,不出门、不聚会,只陪父母,不见亲戚。”
王宏伟同样做好了留在济南的准备,他打算购买几套乐高积木,在家陪孩子玩个尽兴。“不论在哪里过,只要有亲人在,年味儿就在,要是不回老家就好好陪陪妻子孩子。”王宏伟说。
如果不得不返乡,安全该怎么保障?在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66.67%受访者选择了做好疫情防控准备,65.71%受访者选择了主动进行核酸检测,另外,尽量驾私家车出行以及在假期期间自觉隔离等,也是“返乡人”的共识。
很多网友已经开始规划不返乡的假期怎么过。社交媒体上,有人发贴征集“一人食”年夜饭菜谱,表示要在云端给父母露一手,也让他们放心。在济南打拼的王晓丹翻看着菜谱说,大多数乡愁都源于对家乡美食的思念。这个假期,她想和舍友一起看春晚、各自展示家乡菜手艺,一起包饺子,还想自己写对联贴在宿舍门前。
“能回家当然好,要是不能回家倒也省事儿了,不用给亲戚家‘熊孩子’准备红包,不用听我妈催我找对象。”网友@湉湉发文表示,自己的父母今年态度也有所转变,不再问什么时候回家,只叮嘱安全第一,如果只能留在工作的城市,她打算窝在床上追完平时没空看的剧,彻底放松一把。
也有人把难得的假期当成“充电”的最佳时机。“打工人”孙霞年后不久要参加一场重要考试,即便回家也要背着电脑和课本,“留在济南学习是个不错的选择,还更清静没人打扰。”孙霞说,这个春节注定不能走亲访友,她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发起建议,父母、亲友们在吃年夜饭时视频连线,这样自己也能参与其中。C
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外打拼一年的人们渴望回家团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时,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防控形势复杂,容不得丝毫大意和懈怠。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等专家也表示,春节正值严冬,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建议民众“非必要不返乡”。
“疫情防控成果得来不易,千万不能轻易放松。我承诺,春节不返乡!”
“‘非必要’这个概念有些模糊,常年在外的农民工兄弟想回家看看自己留守的孩子,算不算必要?”
翻阅各大社交平台,“就地过年”的号召引起广泛热议,绝大多数网友表示愿意为了疫情防控接受暂时的分离。与此同时,该如何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安放乡愁,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不少在异乡工作的人还没有成家,住的是宿舍,吃的是食堂,春节期间他们该怎么过?”市民陈菲说,她觉得企事业单位不仅要把“非必要不返乡”这项号召宣传到位,而且要特别注意保障员工在春节期间的生活质量,只有如此才能让大家安心在本地过年,“另外,像是留守的老人、儿童,如果家中无人,街道、居委会也应该给他们送些祝福和年货,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过年的气氛。”
市民孟浩认为,漂泊在异乡的人自觉放弃回家的机会,实际上就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应该让大家广泛认识到这一点。而付出牺牲、作出贡献的人也是需要鼓励的,“企业可以多发点加班费,春节之后再安排他们错峰回家探亲,这样也能调动大家留下来的积极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43%受访者表示,如果“就地过年”,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福利补助。另外,安排错峰补假、保障配套服务也是大家渴望的举措。
可以预见的是,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将成为一个热词。这将与“返乡过年”一样,成为历史的见证、时代的标签。这个春节,你愿意留下来吗?街采
市民宋先生
我很支持“就地过年”的号召,毕竟疫情防控需要付出不可预计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大家自觉减少流动,实际上也是为那些一线战疫工作人员减轻负担,他们也能踏踏实实过个年。疫情防控取得现在的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忍受一下思念之苦,也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市民王先生
我是在济南工作的外地人,往年都会想尽办法调休、倒班回家过年,但今年回不回家还得看疫情防控形势。如果政策规定不让回家,我一定会遵守。如果要走,建议大家像我一样尽量开私家车出行,中途不要停车,到家后也自觉隔离、不走亲访友,不给疫情防控工作添麻烦。市民曹先生
“就地过年”号召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我觉得千万不能“一刀切”,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拦想回家的人返乡。上一个春节很多人都没好好过,都盼着回家呢。而且每个人心中的“必要”都有不同标准,只要做好防护措施,自觉做核酸检测,回家看看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市民张女士
我是济南人,春节不用到外地去,但我身边很多朋友、同事都有返乡的需求。如果他们留在本地,我希望相关单位、企业能够体谅他们,适当发一点补助、送上一些慰问,毕竟他们放弃团圆也是在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尤其是在建筑工地干活儿的农民工,怎么吃饭、取暖都要考虑。
微观点
“就地过年”是对防疫
最大的支持
网友@帮兄爱唱歌
众所周知,春节期间是人员流动最密集的时候,而防疫工作的大忌就是人员聚集。因为人员一旦聚集,就极易造成病毒的感染、传播和扩散,最终导致疫情的失控。而疫情一旦失控,既会让之前的防疫大好形势消失殆尽,又会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可见,在疫情防控面前,是回家过年重要,还是生命健康更重要,不言自明。
在去年春节疫情防控中,有这样一句简单易懂的口号——在家待着就是最大的支持。我想,今年这句口号同样适用,“就地过年”、减少流动就是最大的支持。虽然不返乡,家中的老人、孩子多少会有点失望,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为了堵住防控的漏洞,为了节约更多社会成本,牺牲一次团聚的机会也并非不能接受。
“就地过年”不仅仅是一种防疫之需,更是一种安全之需。
无法团圆的缺憾需要暖心政策抚慰市民 陈晨
一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遍大江南北,足以证明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团圆观念。可疫情的复发与传播是不分地域、不分人群的,不管是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还是从保护易感人群上,阻止病毒肆虐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身体力行。因此,在号召大家留城过年的同时,也必须抚慰务工人员无法团圆带来的缺憾。
除了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解决食宿问题、发放留岗红包外,相关部门也应有部署和安排,出台配套措施,让“就地过年”的人能安心留下来;各行业、社区、单位也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打通各个环节,提供便利条件,将大家改变行程、改变过年方式的成本降到最低;要切实考虑到不返乡人群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方面不可缺少,文化娱乐节目适当穿插,让他们感受到“留下就是家”的人情味;对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照,无法与家人团聚,生活上又存在现实困难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保障和关爱。
“就地过年”人员如何调配、工作如何衔接等都需要提前做好工作,只有完善好配套措施与服务,“非必要不返乡”才会成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动选择。
“号召”不是“一刀切”
网友@李太太
号召“就地过年”,关键在“号召”,要谨防各别地方出现“一刀切”的懒政。这既会给基层干部、一线医务人员带来繁重的工作压力,还会伤害返乡民众真挚淳朴的情感,应该予以警惕。各地政府既要充分分析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任务,还要区分高、中、低不同风险防控等级,更要尊重个人的情感和意愿。
此外,在鼓励就地过年的同时,最关键的还是要一如既往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细致做好体温监测、防护出行、清洁杀毒等工作,并提前做好各种风险预判,切实守好疫情防控“年关”。记者手记
为了家门再启时的温暖
今年的春晚上,会不会出现一个名为《异乡过年》的小品?
剧情梗概大约是“打工人”盼望回家,却因疫情无法成行,于是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他们思乡的惆怅,在与值班志愿者的戏剧冲突中爆发,一系列矛盾后发现志愿者、值班干部放弃休假,留下来与他们一同过年。小品在温情中结束,“打工人”与家人通过视频用家乡话互道问候,许下疫情过后回家团圆的承诺……
这也许不只是一个臆想中的故事,还将真实发生在今年春节的很多城市。
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仪式感,是千山万水难以阻挡的期盼。提到过年,脑中是红红火火的对联、摩肩接踵的超市、大包小包的行囊、冒着热气的饺子、父母慈祥的笑脸……我想每个人都对这些平凡的场景有着热切的情感。
我猜,面对“就地过年”的号召,也许你心中掺杂着理解、支持和愧疚、遗憾,但冷静思考后的答案一定是尽全力配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2020年的亲历者,我们看过医护人员逆行的背影、倒在战疫岗位上的身躯,还有很多人,经历了隔离、感染甚至失去亲人。“就地过年”会失去一次团圆的机会,而人员集中流动也许会带来前功尽弃的悲哀。
如果我是“就地过年”的“打工人”,我盼望这个春节依旧温情满满,衣食住行有保障、企业单位有关切;如果我有不得不走的理由,我一定不当那个拖后腿的人,戴好口罩做好消毒,自觉检测、隔离。
我会抱着最美好的期盼跨年——当家门再开启时,这世界将有多温暖。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曹雅欣实习生郭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