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非遗
说起“非遗”,总觉得遥不可及,得去博物馆参观才能见到吧?但其实,“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辑里村,这小小的地界,却有着大大的来头,“辑里湖丝”、“三道茶”曾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涨姿势的时候又到啦!赶紧学起来!
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优质桑蚕丝。出产的优质白丝具备“白、净、柔、韧”的特点。
从明朝中叶起,此处生产的“辑里丝”因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用料而声名鹊起,1851年,“辑里湖丝” 曾获得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海内外蚕丝市场的翘楚。
“辑里湖丝制作技艺”主要工序有搭“丝灶”、烧水、煮茧、捞丝头、缠丝窠、绕丝轴、炭火烘丝等,完整地保留了湖州地区传统缫丝的特色,对研究中国蚕丝业发展史具有较高的资料性价值;同时也记录了湖州先民的智慧和成果,为后来的机器化缫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黄省曾在《蚕经》中说:“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辑里湖丝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成为了美轮美奂的丝中极品。2010年,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
非遗的传承,都离不开传承人的坚持与守护,顾明琪师傅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的传承人,他于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74岁的顾明琪师傅出身于蚕农世家,担任过村里的农技员、蚕桑辅导员、南浔区花木公司经理,一直与农业、蚕桑业打交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顾师傅拥有“抽丝剥茧”的手艺:烧熟的茧子,配合80摄氏度的水,轻轻一挑,就可以抽出丝头,蚕丝顺着架子牵引上去,脚踩转轴,蚕丝就一圈一圈地绕了起来。
在辑里村,还有一位非遗守护人王一士!一直以来,他始终舍不得丢弃老祖宗传下来的制丝技艺,潜心收集与“辑里丝”有关的物品和农具,创办了集种桑养茧和观赏、体验、教研于一体的辑里湖丝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让海内外人士了解当地丝绸文化,并实地感受源远流长的江南蚕桑农俗。
三道茶
“三道茶”是古镇南浔用来招待贵客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三种茶,之所以称为三道茶,是因为这三种茶要一起用来招待贵客。三道茶都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是太湖传统风味之一绝。
第一道茶——甜茶
甜茶,在茶碗里放点糯米锅糍,也叫风枵或者蛋底,放上白糖,冲上开水,就是一碗别有风味的风枵茶。
风枵茶的特点是甜、香、糯、滑,由于茶里面放了糯米锅糍,因此又称锅糍茶。糯米(因为其粘性比较强)煮成饭,把饭放在热铁锅(这种热铁锅只能是农村灶头上的大锅)上贴,烧结成一片片锅巴,泡成锅糍茶既香又糯,十分可口。讲究一些可以放些上年腌制的桂花,会更加香甜。请喝风枵茶(锅糍茶),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敬意、或者重视,所以,如果主人泡上风枵茶,是一定要喝的。
第二道茶——咸茶
第二道是咸茶,也就是熏豆茶,熏豆茶又称烘豆茶,是南浔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熏豆茶以熏豆为主料,加上其它辅料一齐冲泡而成。辅料一般为胡萝卜干、桔皮、芝麻和绿茶叶之类,另有讲究的人家还加入黑豆腐干、扁尖、笋尖或青橄榄等等。据《南浔镇志》记载:每年农历12月12日和清明蚕花节,农家就用熏豆茶、蚕花圆子和南浔家酒祭祀,当地百姓对熏豆茶有着特别嗜好,从古至今习俗不改。
第三道茶——清茶
第三道是清茶,一般用西湖龙井,顾渚紫笋或者安吉白片等江南地区名品绿茶,也有农家手工炒制的自制茶,清茶其实就是绿茶,绿茶对人体的益处是有目共睹的,男性一般比女性更偏爱一些。
想不到吧,吃穿住行,“非遗”竟也如此接地气!不仅可以亲手制作,还能品尝和使用!
制作:微村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