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因西湖而名满天下,但到杭州,却不喜欢靠近西湖,因为今天的西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素颜——到处都是浓妆的游人。
选择西栖竹径,一则因为那里有“漫山的竹林”,二则那里靠近灵隐寺。
八年之前,曾经游过灵隐寺,而且只去过灵隐寺,因为感觉只有灵隐寺,而当走出灵隐寺时,却发现了永福禅寺,在百度灵隐寺的历史资料,竟然发现这里有更多被隐藏的寺庙:印度僧人慧理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一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隐、灵山、灵峰、永福、下天竺(另有一说为: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
这种记载可与当初“南朝四百八十寺”诗句相互印证,可惜,除灵隐之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均已不存。如今的永福禅寺,应是新修缮的结果,而我以往根本就没有注意过灵隐寺之外的其它禅寺。
而更隐秘、更幽静之处应该是被遗忘了的永福禅寺,在这里可以独处、也可以欣赏隔壁的繁华。
距离灵隐禅寺七、八公里、距离西湖十一、二公里,有更幽静处,那就是所谓的“云栖竹径”。
吴越国王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这里建云栖古寺,竹林深处可闻钟磬声,初名“云栖梵径”。这里因竹多叶密、含水生云;云栖雾留、又长翠竹。漫山遍岭终成浩淼竹海,每当气压低沉的时,绵绵的云雾栖息在茫茫的竹丛中,落下细细的雨丝,这雨丝仿佛是翠竹青叶融化的竹沥,从弯曲的竹梢上滚落下来,溻湿了蜿蜒的青石路径而故名。
后来寺庙毁于山洪暴发,明隆(庆)万(历)年间,净士宗高僧莲池大师重振山门,云栖寺复兴为湖上一大道场,古刹展新容,寺周围漫山遍坡的翠竹也蔚为大观。
莲池大师(1535年—1615年),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大师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初习儒业,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佛号数千,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宿根深厚,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
师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悲痛无比,由此对于佛家生死无常之理体会更深。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决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并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遂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大戒,此后便杖策游方,遍参四处贤善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笑岩德宝禅师,亦有所省悟,在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村落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绕田埂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并自发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云栖古寺已经随风而去,大师的故事仅仅剩下了传说,唯有大师的墓地依旧香火弥漫,对于那些顶礼膜拜者而言,墓中躺着何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每个人早晚也会入土为安!
入土之后,已经只是一种结果,而人生更应该是一种过程,在路上,才会遇到真正的自己!
牛恒刚:2014年9月21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