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6:00 起床,因为南浔百间楼的诱惑,除了所谓的“事业”,能够吸引我的只有那些有韵味的自然景致了。
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
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南浔的百间楼,曾是明朝被罢黜的礼部尚书董份回乡后给女眷们居住的地方,当初建成时约有100间楼房,故称“百间楼”。
根据史料记载,董份为人贪险,在官攀附权贵,居乡广占田地,蓄积财货,“富冠三吴,田连苏湖诸邑,殆千百顷。有质舍百余处,各以大商主之,岁得利息数百万。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航三百余艘”。“有质舍百余处”。他还利用部分家财放私债,集地租剥削与高利贷剥削于一身,其家在乌程、乌江占有数万亩土地(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是浙江南浔屈指可数的乡宦。
董份其为人虽乏可圈可点之处,但其所建的百间楼,却为今天的南浔留下了一笔物质、文化财富,漫步百间楼河畔,总可以拍出让自己满意的片子。
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
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
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
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但又是别有风韵的江南。
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昨晚入住辑里人家,节省了进入景区的门票,但要在8:00以后进入景区,特别是由辑里人家所在的景区进入百间楼景区则需重新购买景区门票,在早8:00以前进入百间楼景区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景区门票,还为了感受一下带有一点晨雾的百间楼。
今天虽然没有晨雾,但却感受了一把南浔人真实生活,南浔人已经成了景致的一部分。
花了一个半小时,转完了百间楼景区,又花一个半小时转完了辑里人家所在的景区,对于南浔而言,我只能是一个匆匆过客,因此也习惯了蜻蜓点水式的旅游。
南浔距离杭州不远,到杭州不是为了西湖——那里的游客太多,而是为了云栖竹径,还有灵隐禅寺!
牛恒刚:2014年9月20日于南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