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让游客进村山货进城

旅游 光明网 2020-12-28 09:42

原标题:“四好农村路”让游客进村山货进城

核心提示

12月19日,巫溪县红池坝景区进入“冬闲”时节,但刘道任并没闲下来。作为红池坝镇龙台村好客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他要趁这段稍稍松活点的时间,为合作社办好三件大事——

一是预计投资300万元,把十余间民宿扩容至四十多间;二是建一个“高大上”的会议室;三是扩建村子周边的“微田园”,让游客能更好地体验采摘之乐。

红池坝的旅游旺季,要等到来年夏季,这几件事看起来并非急务,刘道任为何这么着急?

“从开州到红池坝的公路即将完工,而且要通到村里,预计来年村里的游客至少增加50%,我能不急吗?”刘道任说。

“修好一条‘四好农村路’,打通‘最后一公里’,既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节奏,也串联起城乡,盘活了经济。”市交通局负责人说,随着我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在乡村、园区、风景区等地纵横交错的“四好农村路”,正成为百姓奔向新生活的“民生路”“脱贫路”“小康路”和“幸福路”。

来自市交通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市“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路网密度19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市农村群众到达当地区县城区的时间平均缩短约2小时,出行距离扩大3倍,出行频率提高5倍以上,农村公路通行效率全面提升。

修好一条路 激活一片景

红池坝镇位于巫溪与开州、云阳三区县的交界处,海拔在1800米至2500米之间。一旦入冬,当地人就只能闲下来,谓之“冬闲”。

以前,“冬闲”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由于交通不便,当地人难出去,外地人难进来——红池坝全镇平均距离巫溪县城120多公里,是全县地理位置最边远的乡镇;唯一的出镇公路是田茶路,全长30公里,全线“悬挂”在河边的悬崖陡坡之上,弯多、路窄,雨季时还容易出现落石、塌方,低洼路段经常被洪水淹没。

“来往车辆要想错车更麻烦,只能在专门扩宽的错车点打电话预约。”红池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起这事就摇头。

受交通条件制约,红池坝镇成为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改变,缘自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四好农村路”建设——2019年11月,总投资3亿多元改造升级的田茶路通车了,昔日路宽不足5米的水泥路面乡道,升级为7.5米宽的沥青路面大道。

同时,连接红池坝景区的“一横一纵”道路直接将开州和云阳连起来,也打通了红池坝镇向西、向南的出口,形成巫溪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开州雪宝山景区—云阳龙缸景区的生态旅游大环线,有力助推了巫溪、开州、云阳三区县区域联动发展。

交通瓶颈打破了,世代生活在大山的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去年,一直在外打工的红池坝镇茶山一组村民陈安雄返乡,将老房子进行改造,并于今年5月办起了有5间民宿的“森林人家”。

“以前到镇上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开车只要15分钟。路修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我办的民宿,房子是自家修的,蔬菜是自家种的,投入少成本低,收入不错,而且一家人在一起,比过去外出打工强多了。”看着门前平整宽畅的道路,陈安雄高兴地说。

来自市交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达100%,均有一条对外连接干线公路通道。

“建设‘四好农村路’,铺出发展‘快车道’,为改变广大农村地区面貌,为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交通局负责人如是说。

3年前,红池坝镇上各家店铺的生意都是冷冷清清的。

3年后,以田茶路等道路为“主线”,红池坝镇13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农村客运,旅游大巴直接进村。龙台村因此成立了好客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去年8月营业以来,累计收入达到140万元左右。

全镇现已建成民宿酒店3家、民宿接待户50户。今年以来,从重庆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自驾到红池坝镇游玩的游客有2万余人,到了旅游旺季,茶山村、龙台村等村的特色民宿“一床难求”。

“这样好的机会,必须抓住。所以合作社的几件事情要提早办好。”刘道任信心满满地说,待来年春暖花开,尤其是入夏后,合作社的生意会更上一层楼。

大货车直达家门 农产品快捷出村

前不久,梁平区大观镇庙坝村5组村民彭文贵购买了20袋肥料。“这些肥料运到家,只花了十多分钟。”彭文贵笑着说。

彭文贵今年67岁,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庙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兴盛介绍,该村是典型的深丘地形地貌,产业以梁平柚为主,村里有500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7户,很多村民的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

“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制约了发展。以前,村里到镇上只有一条2.5米宽的机耕道,货车根本开不进来,村民步行到镇上也要1个多小时。”杜兴盛说。

路不好走,村民从镇上购买肥料等“大宗商品”,基本上靠肩挑背扛。当地柚子丰收了,也经常滞销。庙坝村村民寄取快递,只能走路到镇上,如果农产品要通过电商销售,人工成本每单在15元左右,成本太高。

去年8月,一条长3.4公里升级改造的“四好农村路”通到庙坝村。彭文贵说,大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所以这次购买的20袋肥料,能这么快送到家。

“四好农村路”建设,方便了农村居民出行。来自市交通局的数据显示,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新改扩建乡镇客运站13个,农村客运招呼站(点)4073个,全市农村客运车辆达9549余台、班线达到3896条,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100%通客运。

“四好农村路”建设,更畅通了农村地区物流。

“路修好了,农产品销售就好办多了。电商进了村,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人工成本也降到每单5元以下。”杜兴盛介绍,去年10月,脑子灵活的村民周春办起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在网上销售村里的鸡蛋、大米、蜂蜜、柚子等农产品,也在帮村民代购生鲜、日用品等。

“如今正是柚子收获时节,网上特别好卖,我一天最多能卖出200多件。”周春说,交通方便了,村里要卖的货多了,电商快递员会主动开车来取。

周春的电商服务点,去年网售柚子2000余单,合计收入6万余元。今年,网销数量更是节节攀升。

借力电商平台,彭文贵种植的3.5亩柚子不愁销,自家种的包谷、土豆、南瓜、红苕,养殖的土鸡、土鸭、生猪等也都能很快卖出去。去年,他家的农产品收入约4000元,加上在村里打零工的收入,去年全家收入8000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也让石柱县尝到了甜头——

通过交通与邮政紧密配合,以“交邮融合发展”的方式,石柱开辟了一条“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逐步建立起石柱与全市、全国联通的新型电商模式。今年1-8月,该县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32.6%。

市道路运输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为打通农村地区物流“最后一公里”,我市对现有客运站进行改造,新建物流站场,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建设。“四好农村路”畅通了“微循环”,形成物流大通道,在农村形成一张巨大的物流网。借助这张网,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已蔚然成风。

打通“断头路”“瓶颈路” 沿线产出百亿元

12月10日,开州区赵家街道南山村,村民熊协菊一家直接将车开到橘园,开始采摘橘子。

眼下正是橘子收获季节。放眼望去,橘林漫山遍野,果子挂满枝头,犹如一个个金色的小灯笼,为冬日的南山村涂抹上喜庆的色彩。

南山村有8个组,共有2000多人,种植柑橘、李子等水果是当地人的“强项”。“但前些年路不通,柑橘、李子经常滞销。背到赵家街道去卖,要走1个多小时,再坐车20多分钟。每一季,柑橘、李子只能卖出1/3,其余的只能挂在树上、烂在地头。”熊协菊说。

“四好农村路”南山村旅游环线的开通,给村里带来了变化。“我们家的橘子,一年能收入2万元左右。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环线沿线的齐圣村村民谭绪龙说,今年他家又新栽了500多株柑橘树,今后收入会更高。

“多亏政策好,农民得红包。”南山村书记沈诗学介绍,今年,新修建的南山村旅游环线通了,长约9公里,串起了南山村、和平村和齐圣村;路面宽畅,不仅有错车道,还建了三个停车场和观景台。

旅游环线通了,齐圣村着力打造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得以施展:海拔400米以下,种植优质柑橘2300多亩、杂水果1000亩;海拔600米以上,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亩、蓝莓100亩;修建齐圣庄园,打造3个乡村旅游接待中心……

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我市重点打通贫困地区“断头路”“瓶颈路”,加快景区、产业地区公路交通整体覆盖。

当前,我市与周边省际之间,各区县之间、建制镇(乡)之间以及行政村之间的路网结构显著优化;全市实现县县都有“产业路”或“旅游路”,“四好农村路”沿线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数读“四好农村路”>>>

“四好农村路”,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16万公里

到2020年底,全市“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94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

100%

截至2020年底,我市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100%通公路、92%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100%,均有一条对外连接干线公路通道。

八大工程

我市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八大工程”: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

3000余公里

重庆每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000余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作者:付爱农 杨永芹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