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家界“酒粑节”。
红网时刻12月25日讯(通讯员 肖丁勤)在城步,人们对瑶族的认知可能止于仅知瑶族吃老鼠肉和蝗虫,对这一风俗的背后渊源却知之甚少。作为只有2000多人的城步瑶族,他们到底有着怎样迥异与其他民族的风情风俗呢。
12月23日,城步第六届瑶族酒粑节在汀坪乡桂花村刘家界举行。这一天,当地瑶族同胞家家户户唱山歌、打糍粑、吃酒粑、祭茅神、庆丰年,洋溢喜庆丰收气氛,欢庆一年一度的瑶年大节。让我们走进刘家界“酒粑节”,探寻神秘瑶族的前世今生。
“酒粑节比过春节还隆重,哪怕离家再远,家里的兄弟姐妹也会团聚在一起。”每逢这一天,外出打工的子女都会千里迢迢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已出嫁的女儿也会携夫带子回来过节。客人到了瑶家,先要喝四碗油茶,再吃上当地特色糍粑,然后才是鸡鸭鱼肉上桌。瑶族糍粑,称“酒粑”,需拌上葱花姜末红豆汤。在城步其他地区,糍粑仅是米饭以外的辅食,而瑶家糍粑却被赋予一种深沉意义,是瑶族待客的最高礼仪。
瑶族“恐怖食物”老鼠肉。
“一星期可捕千只山鼠”,吃老鼠肉是瑶族独特习俗
“吃老鼠肉和蝗虫”是瑶族独特的饮食习惯,也是餐桌上第一道菜肴。这两道菜常被外来客人视为“恐怖食物”,挑战着食客的胆量,
瑶族群众却吃得津津有味。村民蒲正禄从小喜欢吃鼠,对鼠类鼠性十分熟悉,“山鼠都是黄背白腹,在山中吃栗子等坚果长大,一般在一斤以上,尾巴与身体等长。而家鼠的腹背颜色通常是灰色的”。
当地村民都知道,蝗虫和老鼠是农作物的天敌,把天敌吃掉象征着来年多一分收成。在过去饥荒年代的酒粑节,村民必吃山老鼠、蝗虫。现在虽然没有蝗灾了,但吃蝗虫和老鼠肉的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餐桌上,绿色的蝗虫经洗净后被油炸成金黄色,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老鼠是山老鼠,村民在山里用套夹捕的,用油炸得香喷喷。
当地瑶族捕鼠方式十分奇特,从不用鼠夹,而是设一个“老鼠堕”的机关。“老鼠堕”就是根据老鼠的活动轨迹,在其活动线路上挖一深坑,再用树钩钩住石板,坑内放几个桐子作诱饵,老鼠就会源源不断地坠入坑中。年轻时候的林睦楚就是一个捕鼠高手,秋收之后一个星期内就可捕一千余只山鼠。当地瑶族吃山鼠也很特别,将鼠肠掏出后再用木棍穿进去,用铬铁将鼠毛弄干净。捕鼠一般在秋收后进行,这个时候山中毒蛇已接近冬眠,去捕鼠才不会被蛇咬伤,两个捕鼠能手在半个月内就可将一个山头的老鼠捕尽。
舞狮表演。
敬狗爱狗,酒粑节凝聚着苦难悲壮的瑶族历史
“酒粑节相当于瑶族春节,新中国成立前的城步瑶族是不过春节的。”热闹丰盛的酒粑节背后,凝聚着瑶族悲壮忧伤的历史。当地族老蒲文林介绍,“汉人居平地,瑶人居高山”,由于历史上统治者长期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全国各地瑶族都被迫迁住在高山峻岭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蒲文林说,城步瑶族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衣少食,瑶人生活极为艰苦,一年中有多半时间以红薯包谷填饱肚子。汉人过春节杀猪宰羊,瑶人却没有过年习俗。条件稍好的瑶族家庭会杀一只鸡或放些肉在稀饭中熬煮,让全家人尝些肉味,其余瑶人只能熬些白米粥就算是过年了。时至今日,城步很多瑶人过年仍有先吃粥的习惯,以示不忘祖先历史。
瑶族历史上有“瑶汉不通婚”习俗,桂花村瑶寨的瑶汉通婚还是始于80年前的蒲保林的公公那辈,此后汉族过年习俗开始引入瑶寨。但瑶族的风俗习惯一直传承至今,当地60岁以上的瑶族老人仍习惯用瑶语交流,比如,呷肉称“狼衰”,呷饭称“狼恩”,呷茶称“嵩子”,狗称“打粮”。瑶族和苗族一样,有语言没文字,但部分瑶民经常用一些奇怪文字记录,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瑶族“女书”。
城步瑶族均属“过山瑶”,旧社会常被汉人称为“狗头瑶”。在城步这一说法有两种来源,其一是瑶族祖先是一只灵异之狗“盘瓠”,白天是一条威猛之犬,夜晚则变成一个英武男人,曾襄助皇上立下战功。子孙在盘瓠死后为其塑像,以永世悼念,并禁止一切侮辱家犬等不良行为。其二是瑶人历史上以刀耕火种为生,没有水稻只种包谷。一只神狗在地主家的晒谷坪上打了几滚,狗尾上沾了几粒谷种,从此为瑶族带来了水稻种子。瑶人先祖为感念狗的恩德,自此敬狗爱狗。这也是瑶族禁吃狗肉等历史传说的因由。在现代,城步不少瑶族家庭逢年过节先盛出肉和饭敬狗后,然后才可上席动筷。一些当家男人还要蹲在桌下吃饭,以表对祖先敬意。
特色的文艺汇演。
贺郎又嫁女,山歌汀坪传新曲
当天的酒粑节庆典仪式上,举行了极具汀坪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无不让人耳目一新,如同走进大美山水的户外天堂,走进山歌动地的歌舞海洋,走进神秘新奇的民俗世界。
“五更金鸡叫沉沉,姑娘女儿要出门,快快梳妆辞父母,辞别父母上轿行”,一曲嫁女歌唱得人心伤感,肝肠寸断。众所周知,《嫁女歌》与《贺郎歌》并称为汀坪山歌姊妹篇。《嫁女歌》旋律优美,凄婉动人,拖腔委婉,表达了新娘对父母眷念之情;《贺郎歌》音调高昂欢快,缠绵抒情,洋溢着祝福喜庆氛围。沉浸在原生态的山歌中,让我们再一次受到汀坪民族文化的浓烈熏陶。
“天转五更鸡已啼,边溪四地过汀坪,来到上岩下落马,一齐同伴进衙门……”团心寨村《庆鼓堂》又称当地苗族丰收节,记述该村阳姓祖先自明末清初由江西过城步,一路辗转由城步清溪车田至丹口桃林,再定居在汀坪团心寨300多年的流离颠沛历史。该村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每年二月卯月卯日许愿,十月亥月亥日还愿。一姓一故事,一村一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城步白毛坪乡卡田也有《庆鼓堂》,然而两地庆鼓堂虽内容和形式迥异,却许愿还愿时间是一致的,也都是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
《过山飘》是汀坪乡杨梅坳村的独有山歌唱调,顾名思义,歌声可从这山飘至那山。古田村唢呐流传汀坪300多年,当地李姓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裔,后因故贬为庶民,由江西流落至城步汀坪古田村。古田唢呐传承人李茂峰说,“古田唢呐吹奏方法需掌握自然换气法,上界下坡吹奏时才能气息平稳,无须停顿换气。”
汀坪文化厚重生辉,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县苗学会副会长吴进学介绍,“汀坪乡不仅有酒粑节,还有油茶节、荷花节,此外还有横水村舞狮、大水村挖土歌等。狮舞助阵,雄壮威武,可上六层桌台,堪称一绝;“劳动号子”挖土歌,粗犷悠远。汀坪同时也是城步山歌起源地,山歌唱调种类繁多,在明年油茶节上,这些汀坪本土山歌唱调届时将会惊艳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