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弯温柔的梦乡——向阳寨
有着悠久制陶历史的向阳寨,是龙陵县镇安镇的一个小村寨,这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绿绿葱葱的田野,小桥、流水,晨曦中一个静逸的寨子,一间间土坯房在袅袅炊烟中若隐若现,鸡鸣狗吠声渐渐打破了清晨的平静,似乎在用质朴欢迎着客人的到来。走进她,您能感受到淳朴的乡音乡情;走进她,您能品尝到用各种土陶制品储藏和烧出的醇香饭菜;走进她,您就走进了历史的岁月长河。
古道悠长,马蹄声岁,向阳寨的祖祖辈辈们在传承与创意中,将平凡的五谷杂粮幻化为醇香的味道,贮存于陶罐之中——朋友来了喝一口,那醇香愈美的味道点燃了生活的激情。在一间间土坯房前,木转台旋转,粘土在手指间律动、舞蹈,一个个造型别致的土陶制品便初具雏形。这别出心裁的设计,是土陶人家勤劳智慧的结晶,饱含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在这里,凡是成年男子几乎都会做土陶,家庭式的技艺传承,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制作工场都在家庭内外,随便走到哪一家,楼上楼下,走廊客头、屋檐脚,都装满了烧过的,未烧过的土陶坯或成品。土陶人家把梦想揉进泥里,拉坯、晾晒、上釉、装窑、烧制……
在崇尚环保和健康生活理念的今天,土陶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认可,曾经萎缩的市场正一天天复苏,土陶人家的幸福生活,在悠扬的阿乌声中,穿过葱翠的竹林,轻轻飘散……。(张春晓)
【向阳寨制陶历史】
镇安向阳寨制陶技艺,始传于清朝末年(1860年),当时由于战乱频发,官府出于需要大量陶罐泡制硫磺硝来自制火药的军事目的而从外地引入,后渐渐转入民用。解放前,向阳寨的部分制陶师傅先后到缅甸的南坎、麻粟坝、泰国的清迈谋生,并把制陶技术带到当地。1958年,县政府安排向阳寨制陶师傅到德宏州的芒市、遮放、瑞丽、施甸县的姚关传授技艺。上个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向阳寨的土陶产品都是集体烧制,由当地供销社统购统销,统一纳税。1986年以后,向阳寨土陶转由个体烧制,促使向阳寨土陶制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向阳寨土陶文化在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受到好评
【丰富的陶器种类】
向阳寨陶器以做工细、硬度强、釉水亮、品种多、无毒害而着称,产品不仅在县内畅销,还远销德宏、保山、思茅、临沧、怒江5州、市及缅甸、泰国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土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土碗、酒杯、茶罐、土头、药罐、水缸、大瓮、各种腌菜罐、各种土盆、烧酒的朴锅、转缸、砂锅、净水罐、酒罐、佐料罐、炖锅、拔火罐、烟灰缸等生产生活用品;有阿乌、吹机等乐器;有花瓶、花盆等装饰品;有山神、土地神、香炉等祭品,共计近百个品种。
【工艺流程】
土陶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主要经过建窑、制泥、制陶、上釉、烧制等工序。
建窑:烧土陶的窑本地叫龙窑,在30度的坡上用耐火泥托成土基分格砌成,平底穹顶,每格叫一包,进深约2米,宽约3米,高约2米,每包有一个烧火槽,包与包之间的火槽有口相通,有一个装(出)窑口。龙窑最长18包,最小12包。
制泥:土陶用泥有一定的讲究,要用含有云母片的胶泥,否则,土陶制品就容易龟裂。胶泥取来后,数量多的要用牛踩,数量少的要用刀砍,然后每次取一定数量在木板上进行手工滚揉,使之软硬适中,最后才上盘。
制陶:将制好的胶泥放在制陶盘上,用脚蹬转圆盘而用手制成各种土陶坯,小件一次性完成,大件要经过分节拼制,拼制品要对接合缝,干湿适中,里撑外打,轻重适度,全凭手感。在产品上要打上不同的花纹,花纹主要有寿字、喜字、梅花、菊花、仙葫芦、蜜蜂庆寿等,其实,花纹即是各位师傅的产品标志,有的则代代相传。
上釉:釉水是用红粘土、紫土和草木灰研细、拌匀,用水过滤,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各家均有配方,世代相袭,秘不外传。上釉时,将制好的釉水置一大铁锅内,坛内的釉水要转匀,坛外上釉时要手抓坛底,浸入釉水锅里转匀,提起,让釉水淋一段时间后,倒扑在平整的地面上。待土陶制品晾干后,由妇女用细刷给坛口逐个扫口,扫去坛口棱角,让产品烧出来光滑锃亮。
烧制:土陶制品晾干扫口后,便开始装窑,装窑很有讲究,要大小搭配,下大上小,要装稳,还要估计陶制品的收缩程度,装窑是男人的事,忌讳女人进窑子。点火前,每年都要祭窑,主要是祭太上老君、吕洞宾。几家人认定一条龙窑,从下到上,抽签决定各家先烧哪包,然后依次轮流。点火从最下包开始,要烧6—7小时,用木柴1500斤左右,其余每包烧70分钟左右,用柴约400多斤,一包接一包。直到烧完,中间不能停歇。烧得好不好,师傅要观火察色,一般要烧到火出蓝焰,坛闪金光,便意味着烧制成功,师傅叫“烧熟了”。封窑冷却一天后,便可出窑。
土陶制作坊
解放初期县政府颁发的营业证
(来源:云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