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西今天只是一座籍籍无名的小县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由于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它曾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虽然今日的陇西已泯然众人,但有着2000多年悠久筑城史的陇西也曾有过辉煌的昨日。公元前384年,陇西地方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道。作为丝路重镇,陇西自秦代就已置郡。今日最为人称道的则是陇西是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文化享誉海内外。
在陇西县中心有一座牌楼,牌楼两侧分别书有“古陇西郡”和“古襄武邑”四字,这座牌楼就是陇西的历史缩影。今天的陇西县只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另一说,唐为辟废陇西郡,郡治所在地襄武继承郡名),至宋置陇西县。从设郡以来直到1669年前陇西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甘肃经济文化中心也从陇西转到了兰州。
陇西县城中心有一座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的古楼,名为“威远楼”,威远楼取威震远方之意。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威远楼址重建,取名为“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所铸重达4000公斤的铜钟移置楼上,故威远楼俗称钟鼓楼。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层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顶式建筑。楼上悬有“巩昌雄镇”、“声闻四达”的巨匾。
在陇西的步行街入口有一座牌楼,上书“陇西郡望”四个大字。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辞海·郡 望》:“ 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 ,称为郡望。”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说得直白点,五姓七族也就是古代的贵族,这种标榜郡望的行为自魏晋时期开始,在宋代以前风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婚姻嫁娶方面,古人也要考虑郡望问题,如果士族子弟与寒门子弟通婚会遭到人们的耻笑。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人口的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 , 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 , 便以“堂号” 来维系。所以相同的郡望往往有不同的堂号。但李姓却是例外 ,郡望是陇西 ,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 ,郡望 、堂号均取郡名者 ,实属罕见 ,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 ,也只有李姓的 “陇西堂” 而已 ,这个独特现象 ,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直接的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 ,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 ,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 ,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 ,鉴别世系 ,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 ( 公元 638年 ) 书成 ,颁布天下 ,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 ,李姓既为国姓 ,当然非上上莫属。与此同时 ,太宗诏令天下 ,李姓的郡望是陇西 ,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 ,天下李姓是一家 ,还分什么派和系 ,同为陇西籍 ,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 ,尊陇西最亲 ,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